在世界范围内, 茶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饮料之一 。 在中国, 茶就更加普遍, 以至于成了文化, 甚至成了“半药半食”的神话 。 凉茶、冰茶、红茶、绿茶……光是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 。 那些茶的神话, 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有多少仅仅是人们的雾里看花?
所谓凉茶, 就是加了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
一场巨大的灾难(2003年非典流行), 把一个在华南苦苦经营的凉茶品牌推向了全国 。 基于“清热下火”的种种奇效, 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 一时间风行全国 。
但是凉茶其实跟其他的茶连“远亲”都算不上——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 而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 。 凉茶宣称的功能是“清热下火”——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 这已经算是“药效”了, 没有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 是不允许做这样的标示的 。 虽然我国也有食品饮料不得宣传药效的法规, 但是实际执行中“清热下火”、“增强免疫力”之类的用语基本上可以随便说 。 “热”和“火”本身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 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公众也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来接受这种概念 。 所以, 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主管部门, 都可以仅仅依靠“传统”、“使用多年”来作为这些功能宣称合法性的基础 。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 有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由“热”、“火”导致的症状类似, 而这些症状, 有许多是会自己减退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 一段时间之后它都会减轻;另一方面, 在理论上也完全有可能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 。 所以, 有“不少人”喝了凉茶, 觉得清了“热”、下了“火”, 这并不奇怪 。
对食品饮料来说, 有没有宣称的“奇效”在我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要“无害”, 总有许多人对于“奇效”“宁可信其有” 。 但是对凉茶安全性的认识是来自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 。 凉茶的原料是一些植物成分, 这些植物的提取液中, 含有目前的分析技术远远不能分析清楚的东西 。 说它“安全”, 是因为没有人因为喝了它而立竿见影地出现不良反应 。 但是是否有轻微的、慢性的毒副作用, 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知道有没有”, 就当做“没有” 。 即使是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成分——比如夏枯草——可能产生抑制免疫这样的有害作用, 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几百年前祖先说它“无毒”来接受它 。 最难以理解的是, 某些大牌的凉茶可以获得主管部门的“特许”而使用它, 而其他“非大牌”的加了就犯法 。 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特色”——一种成分即使被证实可能有害, 只要主管部门认可就“无害”了!
对于凉茶而言, 夏枯草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 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 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可靠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检验 。 它们的“安全”认定, 一是来源于祖先们的记载, 二是来源于长期使用“没有发现”有害 。 已经有一些所谓“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物,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 被证实靠不住, 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相信这样的“安全”认定方式呢?
在华南, 几百年来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凉茶 。 对于非华南地区的人来说, “原生态”的凉茶“既不凉, 也不像茶”, 很难被广泛接受 。 风行全国的凉茶是甜的, 因为商品标注上没有各种成分的含量, 我们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糖, 但是根据这些成分的排列顺序, 白砂糖的含量应该是除水之外最多的 。 也就是说, 所谓的凉茶, 就是加了大量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 。 即便不论那些中草药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这其中的大量白砂糖, 可能是更不健康的因素 。 当我们对含糖软饮料口诛笔伐, 指责它们带来肥胖的时候, 千万别忘了:这些凉茶中的含糖量, 可能并不比它们少!
推荐阅读
- 黑茶、压制茶形状术语
- 宋朝时期的茶文化
- 三 凉茶对春天保持健康的重大建议
- 茶黑腐病的防治
- 家居花瓶的摆放风水讲究
- 茶俗大全
- 茶叶贮藏与包装
- 神奇的茶膏
- 按新茶、陈茶分类
- 短针、长针织出圆形和椭圆形的钩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