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挖掘张家口堡的历史( 二 )


【从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挖掘张家口堡的历史】吴越(公元978年)归入宋朝后, 契丹人大多是通过茶榷这种专卖制度经买卖得到茶, 并开设了多处交易场所 。 到了宋辽时期, 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族交善, 中原和契丹结束了多年的战争纷争局面, 开始了正常的贸易往来, 其中茶就占有很大比重 。 至此, 茶贸、茶贡促使茶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 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又废茶榷改行通商法, 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茶法既通”, 至此, 茶叶终于可以在各地自由买卖了 。 “澶渊之盟”使中原和北方的茶叶贸易得到极大发展 。 宣化下八里发现的辽代墓群, 年代均在宋景德年间之后, 它无疑佐证了“澶渊之盟”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贸易史实 。
历经了金、元两个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之后, 南北的茶叶贸易之路再次被隔阻, 继而磨难重重、烽烟四起 。 而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角, 长城外是逐水草而居、驰骋草原大漠的蒙古铁骑;长城内是位居中原腹地的大明王朝 。 后经明朝的种种政策:“以茶驭蕃”、“以茶治边”, 在“茶马互市”中推行“贱马贵茶”等不平等交换事件等, 促使双方战事不断、矛盾不断升级, 扰边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明朝终于同意在张家口设立茶马互市, 北方茶叶贸易之路历经战乱的践踏终于重新开启 。
追溯这条贸易之路的源头, 宣化下八里的辽金张氏墓群无疑是最好例证 。 张氏墓群以《备茶图》壁画形式体现出一系列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信息, 无论在着装服饰, 还是在家具、茶具、器皿的造型方面, 都用实物例证告诉我们——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和多民族、多习俗交融并存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是塞外这片土地上所特有的, 它从古至今一直延绵不绝, 它不仅造就了张家口堡, 也奠定了今天张家口文化的多元与璀璨 。
据记载, 张家口堡自张库商道渐起到清末民国, 曾有晋商开办的茶庄、茶店一百多家, 加工茶叶的工匠人员近千人, 其中, 有以八大皇商为首的大户商铺, 更多的是一般商人 。 山西静升王氏族谱及碑文中, 可以看到清道光年间王氏在张家口的商号, 当地研究王家大院历史的学者谈其先祖到张家口经商时也肯定地说, 王家的发达与张家口密不可分 。 而远在元代, 王家仅一次就带五百山西人走口外经商, 其中很多时候走的就是东口(张家口旧称)——从古至今, 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的“走西口”其中一支就是张家口——这些人有的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而有的则湮没在了商海之中……虽然张家口堡先民们以往的传奇已然变成了口耳相传的故事, 但无法抹去曾经发生在这里一个个历史的事实:张家口堡成就了一代代、一批批的晋商、京商, 也成就了自己, 张家口从守边的武城演变成商城, 靠的是行走在茫茫草原戈壁的老倌车与驼队, 靠的是用双脚横穿欧亚大陆的民族精神 。
从宋辽时期契丹人和吴越人进行茶叶贸易时算起, 到民国之后“草原茶叶之路”渐渐衰落, 这条茶叶之路前后延续了近千年 。 可以说, 这条北方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连接中外贸易的桥梁, 它与外蒙古甚至欧亚和中东互相贸易、互通有无、互相交流, 她是传播中原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使者 。 (作者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