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湖北茶史】 茶树 , 是自然界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 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 , 西起东经108°38′ , 东至东经116°10′ , 南起北纬28°38′ , 北至北纬33°20′ 。 境内崇山峻岭 , 沟壑纵横 , 地形复杂 , 垂直高差显著 ,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小气候 。 年平均温度15—17°C , 年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 土壤有黄棕壤、山地棕色森林土、黄壤等 。 以砂质壤土居多 , 一般呈微酸性反应 。 这些优越的生态环境 , 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 从茶树的水平分布看 , 神农架、荆山、齐岳山、幕阜山、大别山等 , 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两侧坡面 , 都有茶树的天然分布 。 如鄂西宣恩县庆阳坝河有“老茶溪” , 建始县有“茶河” , 利川县西一百二十里有“野茶坝” , 兴山县有“大茶垭”、“小茶垭” , 麻城县东南九峰寺“山门外多茶树 , 古屈婆娑”等 。 由此说明 , 湖北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 。 现根据有关的资料 , 对湖北茶史作一简述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叶
东汉末期 , 军阀混战 , 农业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 当时农民只急于解决眼前温饱 , 无暇顾及经营茶业 。 据史书记载 , 三国时 , “荆巴间 , 采茶作饼 , 叶老者饼成 , 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饮 , 先炙令赤色 , 捣末 , 置瓷器中 , 认汤浇覆之 。 用葱、姜、桔子[艹毛]之 , 其饮醒酒 , 令人不眠 。 ”这一制茶方法 , 与现今鄂西咸丰、宣恩、巴东等 , 土家族聚居之地 , 世代相传用油炸茶叶、阴米、苞谷子、豆腐干、花生、芝麻等 , 加生姜、葱、蒜等调料 , 配制成的清香爽口 , 提神解渴的油茶汤 , 实颇相同 。 可以这样说 , 前者是油茶汤的原始形态 , 后者则是古代巴人饮茶风尚的延续 。 此可证咸丰、宣恩、巴东等地 , 饮茶历史固为悠久 。
两晋之际 , 茶业生产 , 在前朝的基础上 , 更有所发展 。 晋武帝时 , 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 , “精怖负茗而归 。 ”晋·刘琨为并州刺史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原作乾)茶二斤 , 皆所需也 , 汝可信致之 。 ”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 当时的安州 , 包括现今的安陆、应山、大悟、孝感、云梦、应城等 。 由此说明 , 晋时安州已产茶 , 并自给有余 , 正朝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
南北朝时期 , “西阳、武昌、晋陵 , 皆出好茗 , 巴东别有真香茗” 。 当时的西阳 , 包括现今黄冈、麻城、红安、罗田、英山、圻水等 。 武昌郡 , 包括现今的江夏、咸宁、蒲圻、阳新、大冶、通山等 。 《述异记》亦云:“巴东有真香茗 , 其花白色如蔷薇 , 煎服 , 令人不眠 , 能诵无忘 。 ”按:《巴东县志》言:“真香茶旧名” 。 又言:“海内自变乱以来 , 荒为榛莽 , 间有采而售者 , 皆大叶粗梗 , 兼之烘焙失宜 , 色味俱恶 , 惟长丰里及在市里之羊乳山所出 , 里人于谷雨前采者颇佳 , 长丰所产尤胜 , 惜难多得 , 是仍茶之野生者” 。 《夷陵图经》云:“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 , 茶茗出焉” 。 据考 , 黄牛山 , 在宜昌西九十里 , 亦称黄牛峡 。 荆门山 , 在宜昌县东五十里 , 与虎牙袤迤相对 , 即楚之西塞 。 女观山 , 在宜都县西北 。 望州山 , 在宜昌县西北九十里 , 望一州之境故名 , 位于宜昌、宜都二县交界处 。 此可证鄂东、鄂西、鄂南俱产茶 。 安州干东真香茗、时已著称 。
推荐阅读
- 荷兰酱的做法 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 西瓜雪糕怎么做好吃
- 小米红枣糕做法图解 越吃越上瘾
- 墙上挂袋收纳袋做法 自制墙上挂袋收纳袋的方法步骤详解
- 蝴蝶兰的繁殖方法
- 马路坑洞打上马赛克 DIY漂亮路面美化艺术
- 上海酱爆猪肝的做法 原来是这样做的
- 茶史的起源与发展
- 上 探秘福建乌龙茶制造工艺
- 储茶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