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经济作物, 它的产量大增, 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饮用的需要 。 如果说, 直到南北朝后期, 华北饮茶的人不太多 。 那么, 到唐中叶情况便显著不同了 。 “自邹、齐、沧、棣, 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 投钱取饮 。 ……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57】说明华北地区的不少城市已开店铺卖茶 。 王敷《茶酒论》说, “茶贱三文五碗”, 【58】投钱取饮, 茶价还是比较便宜的 。 日本高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 唐文宗、武宗时, 他路经现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苏北等地时, 多次沿途“啜茶”, 唐代首都长安永昌里便设有茶肆 。 【59】玄宗时, 长安城东穿广运潭, 运来了各地的土特产, 其中豫章郡船装运的名瓷多为茶釜、茶铛、茶碗, 【60】大量茶具运到华北, .显然是了供应社会上饮茶的需要 。 北方饮茶的多了, 茶叶从江淮以南源源运来 。 李珏说:“茶为食物, 无异米、盐 。 人之所资, 远近同俗 。 既祛渴乏, 难舍斯须, 田闾之间, 嗜好尤切” 。 【61】他说的情况是概括了南北各方面, 很值得注意 。
(甲)说饮茶象饭、菜一样为人生所必需, 这是广大人民重视饮茶的真实写照 。 其后, 赵宋君臣也有若干类似的论述 。 王安石说,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 不可一日以无 。 而今官场所出, 皆粗恶不可食, 故民之所食, 大率皆私贩者” 。 【62】说明自唐宋以来, 饮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了 。
(乙)饮茶的人, “田闾之间, 嗜好尤切” 。 明确讲出了广大农村人民大众嗜好饮茶, 这是比王公朝士远为广阔发展茶叶的群众基础 。 陆羽也说, “滂时浸俗, 盛于国朝, 两都并荆、俞(渝)间, 以为比屋之饮” 。 【63】说明自唐代开始, 南北城乡已经饮茶成风了 。
(丙)饮茶祛渴乏, 这是说出了饮茶的重要作用 。 经验证明, 人们在劳动烦累口渴时, 喝杯浓茶, 口液生律, 精神振奋, 消除疲乏 。 晋朝人杜育早已指出, 饮茶“调神和内, 倦懈慵除” 。 【64】刘琨给弟侄信中说, “吾体中烦闷, 恒假真茶, 汝可信致之” 。 【65】南北朝时, 王肃“渴饮茗汁” 。 【66】唐人封演引《本草》说, 茶能止渴 。 常鲁公说, 茶“涤烦疗渴” 。 【67】徐铉也说, “解渴消残酒, 清神感夜眠” 。 【68】陆羽谈饮茶, “茗热渴, 凝闷、脑疼、目涩, 四肢烦, 百节不舒, 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 【69】这都充分说明饮茶有解渴和消除疲乏的作用 。
人们如此喜爱饮茶, 除了解渴而外, 还有别的作用 。
第一, 饮茶提神止睡 。 早在三国时, 张揖说, 饮茶“醒酒, 令人不眠” 。 【70】晋初张华说, “饮真茶者, 令人少眠” 。 【71】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认识到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 。 《本草》也说, 茶令人不眠 。 自南北朝以至隋唐, 信佛者众, 寺院内盛行饮茶 。 南朝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大设茶茗相待 。 【72】李石《续博物志》卷5说, “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禅者不以寐, 人多作茶饮, 因以成俗 。 ”【73】信佛要坐禅, 夜不能寐, 饮茶令人止睡, 于是人多作茶饮 。 白居易深有体会地说, “驱愁知酒力, 破睡见茶功”, “午茶能散睡, 卯酒善销愁 。 ”【74】
推荐阅读
- 唐人谈种茶方法
- 唐代的茶叶生产
- 茶叶内质审评关于茶叶滋味的审评
- 茶叶 怎样辨别铁观音的成色、等级?
- 铁观音茶叶鉴别 追新教你认识安溪茶叶
- 唐代的茶商和茶叶贸易
-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 武夷山 福建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
- 茶叶别用塑料袋储存可用竹箬包装
- 茶叶保鲜保质贮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