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历代贡茶

元朝贡焙, 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 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 。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 称“御茶园”, 专制贡茶 。 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 制石乳数斤入献 。 十九年(公元1282年), 乃令县官莅之, 岁贡二十斤, 采摘户凡八十 。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 与之子久住, 为郡武路总管, 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焙局,称为‘御茶园’ 。 ……设场官二员, 领其事 。 后岁额浸广, 增户至二百五十, 茶三百六十斤 。 制龙团五千饼 。 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 崇安令张瑞本, 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 扁曰‘茶场’ 。 至顺三年( 公元1332年), 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 筑台高五尺, 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 。 ‘喊山’者, 每当仲春蛰日, 县官诣茶场致祭, 隶卒鸣金击鼓, 同声喊曰: ‘茶芽发’, 而井水渐满, 造茶毕, 水遂浑涸 。 迨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 贡额凡九百九十斤 。 ”
明代初期, 贡焙仍因元制, 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 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 因此, 下了一道诏书, 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 诏建宁岁贡上供茶, 罢造龙团, 听茶户惟采芽以进, 有司勿与 。 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 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置茶户五百, 免其徭役 。 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 故有是命” 。
《武夷山志》载:“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 诏天下产茶之地, 岁有定额, 以建宁为上, 听茶户采进, 勿预有司 。 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 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 然而祀典贡额, 犹为故也 。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 建宁太守钺嶫, 因本山茶枯,令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赍府, 造办解京, 御茶改贡延平 。 自此罢茶场, 而崇民得以少息, 园寻废 。 ”
此后, 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 采用散茶 。 但是, 明代贡茶征收中, 各地官吏层层加码, 数量大大超过预额, 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 。 根据《明史·食货志》载, 明太祖时(1368-1398年), 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 到隆庆(1567-1572)初, 增到二千三百斤 。
对明代贡茶的弊端, 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 有个叫曹琥的进士,大胆向朝廷奏了一本, 其名叫《请革芽茶疏》 。 文中对当时的贡茶引起的恶果, 作了深刻揭露 。 “疏”文中说:
“臣查得本府额贡芽茶, 岁不过二十斤, 迩年以来, 额贡之外, 有宁王府之贡, 有镇守太监之贡 。 是二贡者, 有芽茶之征, 有细茶之征 。 始于方春, 迄于首夏, 官校临门, 急如星火, 农夫蚕妇, 各失其业, 夺走山谷, 以应诛求者, 相对而泣, 因怨而怒, 殆有不可胜言者 。 如镇守之贡, 岁办千有余斤, 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 。 ……臣不容不为陛下悉数之 。 方春之时, 正值耕蚕, 而男妇废业, 无以卒岁, 此其为害一也 。 二麦未登, 民艰于食, 旦旦而促之, 民不聊生, 此其为害二也 。 及归之官, 又拣择去取, 十不中一, 遂使射利之家, 先期采集, 坐索高价, 此其为害三也 。 亦或采取过时, 括市殆尽, 取无所应, 计无所出, 则又科剑财物, 买求官校, 百计营求, 此其为害四也 。 官校乘机私买货卖, 遂使朝夕盐米之小民, 相戒而不敢入市, 此其为害五也 。 凡此五不韪者, 皆切民之深患, 致祸之本源, 今若不言, 后当有悔,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