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南方兴于南方的中国茶( 二 )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 ”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 。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 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 ”乃以今之茶为荼 。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 (摘自黄现fán着《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
(2)西周时期:晋·常qú《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
(3)秦汉时期:西汉 。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jiǎ"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
“茶”字的由来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