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 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 已经进入一个相当繁盛的灿烂时期 。 这其中 , 茶文化经历了由药用到食用到饮用的过程 , 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品饮模式 。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圣——陆羽也活跃在这个时代 , 他倡导了自唐以后 , 直至如今的清饮之风 。 也是在唐朝 , 饮茶之风风行皇室、士大夫阶层再至百姓——人自怀铗 , 处处煮饮 。 可以说 , 唐代是茶文化史上最重要、最鼎盛的一个时期 。
唐代茶碾 法门寺地宫唐僖宗供佛之御用系列荼具 。
唐代 , 茶业形态格局的形成
《旧唐书·李珏传》中记载:“茶为食物 , 无异米盐 , 于人所资 , 远近同俗 。 既祛竭乏 , 难舍斯须 。 田闾之间 , 嗜好尤甚 。 ”可见茶在当时的普及与需求程度 。 而玄宗天宝中的一位太学生封演则在其书稿《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他见闻的茶事:
茶早采者为茶 , 晚采者为茗 , 《本草》云 , 止渴令人不眠 , 南人好饮 , 北人初不饮 。 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 大兴禅教 。 学禅 , 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铗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邹齐沧棣 , 渐至京邑 , 城市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其荼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色额甚多(《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
这段见闻 , 说的是玄宗开元年 , 在山东泰山灵岩寺内有位降魔禅师大兴禅宗 , 他号召的禅法不眠不休 , 晚上又不能进食 , 唯许饮茶 。 所以寺中之人皆随身携带茶铗 , 随处煮饮茶喝 。 人们以他们为风尚 , 又转而互相效仿 , 使饮茶之风盛行 , 由山东邹县、济南、惠民县、河北沧县移向国都长安 。 城市之中到处都有茶店 , 烹煮茶水 , 不问是否是禅教、道人还是凡俗之人 , 出钱即可饮茶 。 当时所用的煎茶 , 大部分来自江淮 , 水路、马车 , 辗转运来 , 堆积如山 , 品种也很多样……
唐代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 , 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 , 可以说 , 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 , 在唐代就已奠定了基础 。 唐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 开始征收茶税 。 于大和九年初立榷茶制(即茶叶专卖制) 。 唐朝政府还规定各地每年要选送优质名茶进贡朝廷 , 还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设专门为皇宫生产“紫笋茶”的贡茶院 。 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 , 精益求精 。
茶圣陆羽与《茶经》
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 。 陆羽 , 字鸿渐 , 一名疾 , 又字季疵 , 自称桑苎翁 。 又号竟陵子 。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
唐至德元年(756) , 时年24岁的陆羽 , 为避安史之乱 , 离乡背井 , 流落江南 , 最后定居浙江湖州 , 研究茶事 , 积十余年心得 , 撰写《茶经》一书 , 十年后又补充修订 , 于唐建中元年(780)刻印问世 。 《茶经》共7000多字 , 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共十章 。 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 , 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 , 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
我国对茶叶的利用 , 最初是作药用 , 或为菜食 , 以后煮为饮用 , 相当长时期是掺和添加物混煮 。 到了唐代陆羽则提倡没有添加物的清饮 。 其煮茶的方法以煎茶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