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食与当代乡民礼俗

作为一类食品的名称, “茶食”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 《大金国志·婚姻》记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日茶食 。 ” 《北辕录》中亦云:“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 。 ” 从这里看,所谓茶食,最初应是指佐茶的点心 。 女真人是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欢消食除腻的茶 。 而金人所处的北地并不产茶,茶被看作是贵重的饮料,为客人敬茶成为一种基本的待客礼俗,因此,如资料所显示的一样,佐茶用的茶食也随之进入了重要的礼仪场景 。
后来金国的茶食与宋朝的糕点在制作上相互影响和渗透,及至明清以来,所谓茶食、糕点、点心等文词、性质、用途渐已混淆,茶食也并非只是用来佐茶用,但是关于茶食的礼俗更加盛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 。 明代时期,鲁西一带亲友之间互赠茶食称之为“送茶”、“送茶盒” 。 《金瓶梅》第七十七回中提到:“初八日,打听何干户行李,都搬过夏家房子内去了,西门庆送了四盒细茶食、五钱折帕贺仪过去 。 ”李瓶儿死后一百天时,西门庆请了玉皇庙的道众在家里给李瓶儿做法事,念百日经,当天“大吹大打,各亲朋都来送茶……” 。 有时来不及送茶食,或者路远不方便,就要送一些表示让主人自己买茶食的银子,《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提到“不一时,应伯爵、谢希大来到 。 唱毕诺,每人封了一星折茶银子,说道:‘实告要送些茶儿来,路远 。 这些微意,权为一茶之需 。 ’” 小说中的茶食种类与当代茶食中的品种非常相像,如其中所说的“顶皮酥”、“松花饼”、“白糖万寿糕”、“蒸酥茶食”等 。 由于广义上的茶食包含种类众多,也包括一些干果、炒货和一些小吃点心,本文中所指的茶食仅为狭义所指,它只指在我国北方流行的传统糕点 。
鲁西地区的茶食礼俗历来颇盛,当地各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茶食糕点铺众多 。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食品种类不断涌现,城市里的茶食礼俗已经渐去渐远 。 而在鲁西地区的乡村,茶食却与当代乡民的礼俗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食礼俗 。 本文记述的是在鲁西地区的一个村庄——刘庆洪村的调查情况 。
一、刘庆洪村概况
刘庆洪村地处鲁西平原,向西距聊城市(原东吕府)约十五公里,属于历史上大运河在山东流经地区 。 刘庆洪村属于山东省茌平县南端的乐平铺镇 。 乐平铺镇原名三十里铺,是指位于县城以南三十里之意,它北邻赵官屯乡,西北与西南方向分别是广平乡和韩集乡,东边和南边都与东阿县搭界 。 刘庆洪村位于乐平镇的南部边缘,东邻南大吴村,西北是常海子,北邻李庄,西边是石海子,西南是丁庄,南边是韩集乡的赵庄 。 刘庆洪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村内设村民委员会,有三个生产小队,130户,共488人 。 村中有刘、崔、贾三个姓,刘姓人口最多,贾姓人数最少 。 据明代天启五年镌刻的刘氏家族的族谱碑,此村创始人刘庆、刘洪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算起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当地村民质朴本分,世代以农耕为主业 。 全村耕地1191亩,人均不到2亩半,因此种地都是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 此村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属于鲁西棉区,近些年来村里不少人家种植大棚菜来提高收入 。 除了耕作土地以外,村里还有人从事木匠、泥瓦匠、裁缝、酿酒、茶食糕点制作等民间手艺 。 鉴于本文所论述的重点,以下将对本村的茶食铺作一个概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