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
泉州港的开辟,让福建人较早置身于世界之中,并最先领略到了茶、瓷、丝绸对于世界的意义 。 时至今日,福建人依旧固执地认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传达出一种中国式的声音,这是一种九洲神韵 。 这点,观察福建人开的茶店就可以知道,丝绸是茶的柔软外衣,茶被包裹、缠绕,之后安详而华贵地躺在精致的茶盒中,等茶被取出来品饮时,便与甜美的瓷器发生了关系 。
只要走进福建任何一家茶馆(如“九洲韵”),你便可触及华夏三大物质文明带来的高级精神享受,加上泡法极为讲究的福建功夫茶,品茶人每一步都被推往茶神的境界 。 这种随处可见的日常品饮场景,被福建人带到任何一个有烟火之地,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还是在西南边陲之地,你都可以领略到福建人那种热情 。
英语世界里茶的叫法来源自福建方言,这令人福建茶人感到自豪,但却不能成为福建人作为承担中国茶命运的主要理由 。
事实上,福建在中国的饮茶史要晚于大部分地区,茶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从云南扩散到福建一带,晚唐以及宋代对建安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从此茶香飘九州,长活在中国茶话语体系中 。 福建人喜欢斗茶、喜欢研制茶的不同品质 。 到了1950年,中国茶叶专家陈椽(福建惠安人)根据制作工艺,把中国茶分为六类,福建茶占据青茶、白茶、红茶、绿茶四席,这依旧是当下福建茶人傲点之一,并为福建成为中国第一产茶大省奠定了理论基础 。
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明代之后,福建茶人取代长期倒卖中国茶的契丹人,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 从Kitan(契丹)到Boheatea(武夷茶),从chai(陆路传播对茶的称呼)到tea(海路对茶的称呼)的转变,意味着在中国西北势力的衰落,北方丝绸不再是华夏贸易的主要通道,航海业导致海上瓷器兴起,茶马古道的纵横贯穿,让一切有迹可寻 。
今天喜马拉雅山下印度的大吉岭茶园,就是“植物猎人”一次又一次大掠夺的结果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计划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园,但没有成功 。 公司遂派茶叶盗贼罗伯特?福琼到中国非法采集茶种、茶苗,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并寻找茶工 。
罗伯特?福琼在1839-1860年间曾四次来华,1851年2月他通过海运,运走来自宁波、舟山、武夷山的23892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同时带走8名中国福建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印度及斯里兰卡的茶叶生产兴旺发达 。
此后,印度的茶叶开始取代中国的茶叶登上贸易舞台 。 从稍后的情况大致可以推测出,当时被挖走的福建茶工是精于红茶的高手 。
18世纪,迷恋上茶的英国人还不知道,红茶和绿茶居然长在同一棵树上 。 所以,当茶叶盗贼罗伯特?福琼宣称红茶与绿茶不过是不同工艺产物时,在大英帝国掀起争论可想而知 。 在中国的传统里,茶神秘莫测的身世一直隐藏在皇家深宫大院与名山大川之中,被当作罕见的礼品往来于皇亲国戚、机要大臣以及外国使节之间 。 那些年的文人、工匠、官吏一度被告知,要守护茶制作的秘密--皇家企图用秘而不宣的方式来维护茶的身份与尊严 。
推荐阅读
- 苗家万花茶中的茶文化
- 蒙古族茶文化
- 微信怎么设置不看指定人的微信朋友圈
- 茶饮料未来3年将快速发展
- 普洱茶并非越陈越好
- 毛茶该如何储置?
- 茶心|茶心的贮存方法|茶心的调配
- 半斤茶叶,3斤半包装!茶叶豪华包装惊煞人
- 白领喝菊花茶有益健康
- 夏天喝苦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