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探究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三 )


陆羽一生刚直 , 卓而不群 , 经历坎坷 , 但不愿入仕为官 。 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 。 今人对《茶经》的写出 , 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 , 依于佛 , 尊于儒” 。 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 , 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 。 玄妙神秘 , 自由大胆 , 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 , 老庄哲学 , 屈宋诗歌 , 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 , 也影响着陆羽 , 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 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 , 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
【上 探究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 , 为表“奉天承运” , 又封其为“太上老君” 。 唐朝政治开明 , 政通人和 。 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 , 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 , 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 , 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 , 并为文人考试内容 。 玄宗还亲受道箓 , 成为道士皇帝 。 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 。 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 。 故有唐一代 , 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 。 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 , 习道明志 。 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 , 由对立而互补 。 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 , 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 , 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 。 顺者儒逆者道 , 入官为儒离官为道 。 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 , 以道化儒 。 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 , 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 , 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 。 道士们退居于野 , 不慕名利 , 贵己养生 , 甚或傲视王候 , 简直成了心灵自由 , 不为物拘 , 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 。 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 , 身中清 , 废中权” 。 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 , 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 , 重光抱琼台 , 焚香玉女跪 , 雾里仙人来”的诗句 。 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 , 一方面爱好隐居 , 渴求逍遥长生 。 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 , 更能显示高洁不俗 。 而品茶清饮 , 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 , 和合贵生 , 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
陆羽生当其时 , 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 , 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 , 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 , 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 , 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 。 陆羽的好友里面 , 有女道士李冶 , 喜琴棋书画 , 尤擅格律诗 , 称为“女中诗豪” , 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 。 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 , 李冶为其一员 。 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 , 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 , 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 。 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 , 属著名道家人物 。 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 。 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 , 得遇一道士救活 , 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 。 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 , 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 。 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 , 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 , 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 , 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 。 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 , 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 。 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 , “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 , 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 。 他所设计的茶炉 , 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 , 上刻“伊公羹、陆氏茶” 。 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 , 不食烟火只以羹食 。 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 。 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 , 淡泊名利 , 不为名累 , 奔波于大山河流 , 精于茶事勤奋茶业 。 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 , 写出“不羡黄金垒 , 不羡白玉杯 , 不羡朝入省 , 不羡暮登台 , 千羡万羡西江水 , 曾向竞陵城下来” , 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 , 可谓其一生的写照 。 就在唐代 , 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 , 《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 , 著经三篇 。 时鬻茶者 , 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 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 , 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 , 双腿趺坐似盘腿 , 一幅道士像 , 特别是面部 , 如童稚小儿 。 世人解释颇多 , 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 , 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 。 “肌肤若冰雪 , 绰约若处子” , 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 , 当然是返老还童 , 面如稚子 。 自陆羽后 , 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