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茶马古道——盐井

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 , 隐藏着古老的滇藏茶马古道 。 时间抹去昔日古道上商贾马匹往返穿梭的身影 , 叮叮咚咚的马铃也只是留在书中的印记 。 然而 , 我们惊喜地发现 , 地处西藏芒康的盐井镇的古盐田 , 却仍然是一处活着的茶马古道 。 得益于澜沧江边自然恩赐的卤泉 , 盐井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从不间断的产盐历史 。 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质盐架 , 劳作中的纳西族藏族盐农身影 , 和他们固守着千年的传统晒盐工艺 , 成就了一道愈久弥新的人文风景线 。
从成都到昆明( 酒店 )后 , 再从昆明出发 , 过纳西古城丽江 , 214国道便进入横断山脉的雄壮高深的沟谷之中 。 从金沙江大拐弯到白马雪山 , 从密境香格里拉到迪庆德钦 , 膜拜过金光炫目的卡瓦格博 , 俯瞰澜沧江壮阔雄浑的峡谷 。 我从德钦的飞来寺出发 , 一直伴在梅里雪山和澜沧江峡谷的右侧而行 。 这正是我此行要找寻的 , 它是“盐井” , 一个被称为活着的茶马古道的地方 , 一个应该停下来细细体会的地方 。
抵达盐井镇正值中午 , 品尝了趣味与美味兼备的加佳面 , 便认识了美丽的老板卓玛 。 要问盐井有什么?卓玛会用清亮的嗓音唱着介绍给你:那是“盐田、温泉和加佳面” 。 盐田当然是必看的 , 顺着卓玛指引的方向 , 沿土路崎岖而下 , 一直走向澜沧江边的一段蛇形山谷之中 。
盐田就集中分布在一段两千米长的S型峡谷中 , 以江水为界 , 分为东、西岸两大部分 。 西岸地势较为平缓 , 盐田规模较大 , 而东岸地势陡峭 , 规模较小 , 高低落差很大 。 单块盐田的结构是由崖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构成 , 盐田相互层叠 , 直上崖顶 , 中间以栈道相连 。 既要牢固耐用 , 又要取卤和工作的方便 , 空间的设计利用必须非常巧妙 , 这是先人们非凡的智慧 。 从高处俯瞰 , 盐田依着山势河谷的大曲线 , 田块方格棋盘般一块块整齐排列 , 波光粼粼 , 犹如一面面镜子 , 跟随角度的变化 , 镜面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 , 呈现出炫目的色块 , 勤劳的盐农零星地撒在这巨大的方格中 , 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而那些没有倒影的则是将收成的盐田 , 已经泛起晶莹亮泽 , 零散点缀其间 , 形成了美不胜收的时空画卷 。
【活着的茶马古道——盐井】顺着陡峭的山坡 , 有些狭窄的小路通往盐田的下方 , 我饶有兴趣的顺路下去 , 便可发现盐田更多的秘密 。 钻入盐架的下方 , 我就被一条条“盐挂”吸引 , 原来以粘土夯实的盐台表面并不是完全隔水 , 少量的卤水沿着土层和盐架缝隙缓慢地渗漏下来 , 又被山谷干燥的空气风干 , 形成一根根白色的“盐挂” , 形态好似喀斯特溶洞中的钟乳鹅管 。 大量的“盐挂”密密麻麻的吊在盐架的下方 , 那些渗漏下来多余的卤水还能顺着中空的鹅管滴入下面的卤池中 , 循环利用 , 不造成浪费 。 据说这些盐挂因质地雪白、杂质少 , 更是上好的产品 , 可定期收集贩卖 。
穿梭在盐架的下面似矿洞又似迷宫一般 , 周围有无数跟支着盐架的木桩 , 这些木桩十分耐人寻味 , 表面看起来十分老朽 , 地质松软 , 轻轻触碰便会一片片絮状脱落 , 想必年代不短 。 但是 , 这些看似老朽的木桩 , 其实是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 , 内部木质却依然坚硬而且不易生虫腐烂 , 可使用百年 。 所以 , 在盐田拆修的时候 , 人们还要将这些木料取下继续泡在卤池之中 , 备之以后用 。 盐架的下面供人通过的小道在其间七歪八拐 , 岔路很多 , 多数止步在一些临时储藏区或通往盐田上方的木梯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