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茶馆文化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 , 就茶馆文化而言 , 全国每个城市也是各有千秋 。 如果说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 , 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 , 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 , 北京的茶馆则是集各地之大成 。 它以种类繁多 , 功用齐全 , 文化内涵丰富、深邃 , 为重要特点 。
北京历史上的茶馆是很多的 , 就形式而言 , 有什么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菜馆等等 , 至于菜摊、菜棚更不计其数 。 北京向来是文人多 , 闲人多 。 三教九流 , 五行八作 , 士民众庶 , 于本业之外总要有适当的交往地点与场所 。 茶馆较正式厅堂馆所活动方便 , 较饭店酒楼用费低廉 , 较家中会友自由 , 无家无室的京客也可以找个暂时休歇之地 。 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造成对茶馆的极大需要 。 所以 ,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 , 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 。 这里 , 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 。
书茶馆里的评书与市民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 , 明清小说占有一个光辉的地位 。 然而 , 中国的古代小说与西方的古典小说不同 。 中国最优秀的古代小说 , 特别是长篇名著 , 大多数并不是完全由作家的书斋里诞生 , 而是来自民间艺人的“活本” , 是从城市里的茶肆、饭馆 , 从说唱艺人的口头文学转变而来 。 如《三国》、《水游》等名著 , 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 所以 , 中国的古代小说比其他文学形式在民众中植根更深 , 也更有生命力 。 在这个问题上 , 宋元以来的茶馆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北京的书茶馆便是最好的说明 。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 , 在这种茶馆里 , 饮茶只是媒介 , 听评书是主要内容 。 评书一般分“白天”与“晚灯”两班 。 “白天”一般由下午三点至六、七时 , “晚灯”由下午七、八时直至深夜十一、二点 。 也有在下午三时前加说一两个小时的 , 叫作“说早儿” , 是专为不大知名的角色提供的演习机会 。 这些书茶馆 , 开书以前卖清茶 , 也可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 。 开书以后 , 饮茶便与听书结合 , 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 。 茶客们边听书 , 边品饮 , 以茶提神助兴 , 听书才是主要目的 。 茶客中 , 既有失意的官员 , 在职的政客、职员 , 商店的经理、帐房先生 , 纳福的老太太 , 也有一般劳苦大众 。 听书客交费不称茶钱 , 而叫“书钱” , 正说明书是主题 , 茶是佐兴 。 旧北京的书荣馆多集中于东华门和地安门外 。 东华门最著名者称东悦轩 , 地安门的 , 称同和轩 。
有人说天桥的“书茶馆”最兴旺 , 其实 , 天桥茶馆主要是曲艺 , 介于书茶馆与大茶馆之间 , 并非典型的书茶馆 。 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 , 有藤椅藤桌的 , 有木椅木桌的 , 有的墙上还挂些字画 , 首先造成听书的气氛 。 茶馆预先请下先生 , 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 。 收入三七开 , 茶馆三成 , 先生大成 。 先生也算文化人了 , 茶馆老板是十分敬重的 。 评书的内容 , 有说史的“长枪袍带书” , 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之类 , 有“公案书” , 如《包公案》、《彭公案》等;有“神怪书” , 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之类 。 也有说《聊斋》的 , ”《聊斋》虽然也是神怪故事 , 但多优雅的爱情篇章 , 很不好说 , 过俗失作品原意 , 过雅听客不易明白 。 需雅俗共赏 。 有的艺人却说的很好 , 把鬼狐故事说成人间世态炎凉 , 听客们在饮茶中遨游于人间地下与天上 , 似乎与茶的气氛更容易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