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茶”从主产地紫阳出发的旅程,踏出了茶商共济的路线,演变成名垂青史的茶马古道 。 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秦商研究会副会长、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认为,尽管人们熟知的茶马古道,为西南的川藏、滇藏两路,但从历史悠久程度来看,陕西的茶马古道不亚于西南的两条 。 从宋朝有茶马交易法讲,还是从官运官销边茶、明代实行茶马交易政策来讲,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 。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吃牛羊肉喝奶酪,菜蔬果品甚少,需要用茶去油腻,助消化,吸取生命绿色 。 而且一些少数民族笃信佛教,‘学禅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少数民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量巨大,形成‘宁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方式,甚至到了‘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 。 为了维护边疆安全,获取战马,就实行了用陕西茶从边外换取的茶马交易政策 。 “陕西茶运送边疆,遂形成紫阳-西乡-城固-汉中-兰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的物流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的 。 ”
李刚说,陕甘茶马古道,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陕甘茶马古道、康藏茶马古道和滇越茶马古道三者中,陕甘茶马古道是最早的 。 明代洪武三年,明政府在陕西率先实行茶马交易政策,洪武五年就在秦州、河洲和西宁设立茶马司,正式开通了这条国家官办的茶马古道;而康藏茶马古道是在明洪武三十六年才在黎州设立了茶马司,比陕甘茶马古道晚了30余年;至于滇越茶马古道那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后才开通的又一条茶马古道 。 而且,陕甘茶马古道和康藏茶马古道都是用内地的茶叶换取少数民族的战马,茶叶和战马都是交换的商品,而滇越茶马古道是用马驮茶到越南,是单项交易,与陕甘、康藏茶马古道内容不同,也没有任何可比性 。 再说明清两代对茶叶实行划区销售,不准越界贩卖,云南的茶商不可能到全国各地去贩茶 。
“马帮”又火了起来
历史上,陕西茶马古道沿途热闹非凡,边茶贸易使陕西茶商的足迹遍布河陇各地,并带来了甘陇许多州县经济的繁荣 。 李刚说,明清时期紫阳地区的茶叶,经水、陆两路,进入西乡、汉中、十八里铺三处重要转运地,后经西北茶商运往大西北地区 。 陆路沿崎岖山路,人挑篓背至西乡,转输茶叶使西乡“其民昼夜治茶不休”,水路则自紫阳境内溯汉江而上,船运南郑十八里铺,使汉中这一水陆码头成为边茶办运中转枢纽和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货物山积,天天有集,每天往来驮茶的骆驼就有300余头,倚江码头约一公里,店铺俱全” 。 明时,丹凤龙驹寨为商务水旱码头,“龙驹一寨,康衡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穑,千蹄接踵,熙熙攘攘,丹江两岸设有河街之商业码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 这些历史记载,是当时茶马互市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茶业兴旺、商业发达的见证 。
逝者如斯!进入现代社会,秦岭巴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火车的长鸣代替了驼铃马啸,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铃声、悠远的茶马古道上飘游的茶香已经消失,成为遥远的记忆 。 然而,时光倒流,星移斗转,如今在紫阳县洄水镇的深山密林之间,却有百余支马队出没,清脆的马蹄声使昔日的茶马古道又重新红火了起来 。
洄水镇南接巴山蜀道,东依目莲古桥,受制于山高路陡的恶劣自然条件,向来以“行路难”出名 。 农民的山货特产销不出去,日常生活用品进不来 。 近年来,洄水镇的青壮劳力相继出门务工,村镇变得屋空人稀,变得更加寂静 。 乡亲的生活用品运输,对留守家园的儿童和空巢老人来说,更为困难 。 2001年,燕山村一组村民汪圣清,从外省引进了3匹耐走山地的良种马,在茶马古道搞起了货运,将山区的茶叶、土特产运出去,为乡亲们送生活物资上门,为游人代步、捎脚,利润也颇为可观 。 据了解,一匹马每天能运送四五百斤货物,一个月下来每匹马能带来千元的利润 。 在洄水镇,“赶马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就业群体,经营户超过百家,马匹达130余匹,马队运输越驮越兴旺,当地山民每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
推荐阅读
- 首次对外宣传的蒲江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历史发展过程
- 茶马古道——陕西紫阳
- 茶马古道:曾经的高原天路
- 大麦町犬的起源和历史
- 太妃古早蛋糕的做法
- 茶马古道: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之路
- 西洋鹃的花期和养护方法
- 游滇藏风光 访茶马古道
- 从茶马古道文化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