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茶十分普及 , “夫茶之为民用 , 等于米盐 , 不可一日以无” 。 皇帝嗜茶 , 文人士大夫嗜茶 , 僧侣嗜茶 , 平民百姓也普遍饮茶 , 饮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 所谓“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 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 饮茶兴盛突出表现在茶馆的兴盛上 。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市民饮茶大盛 , 汴梁(开封〉、临安〖杭州)大街小巷 , 茶肆茗坊数量众多 , 服务形式多样 , 功能日趋复杂 , 分工层次明确 ,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 概括地说 , 宋代茶叶消费数量多 , 影响大 , 茶叶生产、茶叶市场、茶税茶利、军事国防、民族关系均与之产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一、促进了茶叶生产
虽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茶叶消费能力、数量、质量千变万化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宋代茶叶消费水平比唐五代时有较大提高 , 消费数量有所增加 , 对茶叶生产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
1.推动了茶区拓展 , 增加了茶叶产量
需求刺激生产 。 正是由于旺盛的消费需求 , 才使茶叶生产大发展 。 宋代产茶地区除云南外 , 包括15个省市 , 总计112个府州军 , 除其中10个军是在唐代州郡中分割出来的夕卜 , 实际产茶州府军为102个 , 这还不包括《茶经》所载唐代产茶而宋代暂时尚未找到资料证明的润州、费州、韶州、象州4个州 。 宋代茶叶产量估算约为140万担 , 比唐五代时最高产量80万担增长了 60万担 , 增幅为75先 。 由此可概见茶叶消费对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 这种推动作用在福建表现得尤为明显 。 陆羽《茶经 , 八之出》对福建茶区着墨不多 , 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 说:“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 , 往往得之 , 其味极佳” 。 人宋后建茶异军突起 , “天下之茶 , 建为最;建之北苑 , 又为最” , 当时的情况是 , 唐及唐以前 , 以蜀茶为重 , 待“自建茶出 , 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 , 人们连篇累牍地用最美好的文字赞美建茶 , 并以品饮建茶为自豪 , 掀起了一股消费建茶的狂潮 。 “惟兹茗饮为可喜”的直接后果是“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 , 制卷繋新而趋时之好 , 故殊绝品之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 , 而其名遂冠天下” 。 茶叶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 榷东南茶时 , 茶须“悉送六榷务系之” , 分配给福建的岁课额是39.3万余斤 。 到元丰七年(1084)王子京为福建转运使 , 再榷福建茶时 , “建州出茶不下三百万斤 , 南剑州亦不下二十余万斤”^ , 两共320余万斤 , 是榷东南茶时的8倍以上 。 而珍品建州北苑茶 , 初每岁不过产“五六万斤 , 迄今岁出三十余万斤”如果没有消费者“人竞贵之”的狂热追捧 , 是不会有“建安之茶散天下者不少”的火热局面 , 同样也就不可能有包括建州在内的整个福建茶产的大发展 。 尤其是北苑茶中的绝品 , 茶刚采摘 , “售者巳担簦挈囊于其门 , 或先期而散留金钱 , 或茶才人笪而争酬所直” , 以致出现“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的情况 。
推荐阅读
- 厦门:600克茶叶去包装后仅剩100克
- 茶叶出口企业应对“农残之困”
- 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提高 茶企开始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 解决茶叶农药残留的对策
- 河南成功研制出中小型袋泡茶叶生产线
-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 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 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
- 泉州:世界茶叶节铁观音“一枝独秀”
- 我国首条自动化茶叶生产线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