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兴〈1022年〗以来 , 西北兵费不足 , 募商人入中刍粟如雍熙(984-987年)法给券 , 以茶偿之“气至和三年〔1056年、改辇钱帛于河北边防 , 以现钱和籴 , ”惟人中刍豆计直偿以茶如旧“ 。 刍、豆、粮、粟均为军需必需 , 军队日不可缺 。 交引制施行的前提是茶商必须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 但这又须以茶叶销售为中心 , 茶叶消费水平提高 , 茶叶销售渠道畅通 , 茶商才会人中提茶 , 否则必然难以为继 。 从实际效果看 , 由于茶叶消费市场的广阔 , 交弓I制实行时间较长 , 对军需国防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 天圣三年0025年)夷简评价道:”自变法以来 , 京师积钱多 , 边计不闻告乏 , 中间蕃部作乱 , 调发兵马 , 仰给有司 , 无不足之患 。 以此推之 , 颇有成就“ 。 这些成绩的取得 , 于茶叶消费大有关系 。
五、成为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宋代茶叶消费的社会影响】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 , 虽然曾有过分裂和战争 , 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融合是主流 。 要达到这一点 , 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络、经济往来必不可少 。 两宋时期 , 周边少数民族均一如汉族饮茶成风 , 辽金中华茶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突的茶礼和饮茶技艺 。 而这些饮食习俗之所以得以保持 , 其中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得到照顾 。 无论是通过赏赐还是贸易 , 茶叶这一少数民族消食去脂保健的必需之物 , 源源不断地得以输人 。 二是各民族的经济联系不能断绝 。 通过榷场贸易、茶马贸易 ,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曰益密切 。 正是由于宋朝产茶 , 各少数民族又迫切需要茶 , 因而经济文化往来和联系更加密切 , 共同开发祖国的边疆地区 , 为统一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 如西夏元昊发动对宋的战争 , 茶叶贸易停止 , 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叶无法得到 , 激起人民反对 , 他们发出了 ”赐遗互市久不通 , 饮无茶 , 衣帛贵“ , 元昊赶快与宋议和 , 停止战争 。 宋辽榷场贸易中 , 茶为重要输出物 。 为了促使市场繁荣 , 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采取鼓励政策 , ”诏雄州 , 契丹请榷场市易者 , 优其直与之“ 。 金国统治者认为 , 茶仅是”出于宋地“的”草芽“ , 实乃”无用之物也“ , 但问题是金国饮茶盛及一时 , ”比岁上下竞啜 , 农民尤甚 , 市井茶肆相属“ , 因而几次禁茶却无甚效果 。 自造茶质量又差 , 价格也高 , 根本推销不出去 , 比起作榷茶本钱的宋朝腊茶不可同日而语 , ”富者瀹建茗“ , 尤其是婚礼中必不可少 , 因而私茶泛滥成灾 。 就这样 , 金国人以这种方式也要维持嗜茶已久的消费习俗 。 西南少数民族长期处于以茶马贸易为主的羁縻政策下 , 茶叶消费有保证 , 因而使黎州地区直到南宋前期基本上保持了 ”边民不识兵革 , 垂二百年“和平局面 。 其中朝贡次数最多的邛部川”素效顺 , 扞卫边陲“ , 成为宋朝的依靠力量 。 可见 , 各民族以茶为纽带 , 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 茶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大矣 。
推荐阅读
- 厦门:600克茶叶去包装后仅剩100克
- 茶叶出口企业应对“农残之困”
- 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提高 茶企开始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 解决茶叶农药残留的对策
- 河南成功研制出中小型袋泡茶叶生产线
-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 古代茶叶的传播路线
- 中国人品茶与法国人品酒
- 泉州:世界茶叶节铁观音“一枝独秀”
- 我国首条自动化茶叶生产线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