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时 , 一位马来西亚老茶人跟我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茶始于公元前2737年 。 当时中国的皇帝神农氏 , 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 , 有一天 , 他在一棵树下憩息 。 这时一阵风拂过树枝 , 几片树叶随风掉落在正在烹煮的开水里 。 当神农氏饮下那锅水时 , 发现味道鲜美 , 饮后更感精力充沛 , 由此 , 茶便被发现了 。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 聆听着一位外国老人讲述中国的传说故事 , 我不仅觉得亲切 , 更深受感动 。 有人说 , 有华人的地方 , 就有茶香 , 茶也一直陪伴海外华人度过许多悲欢岁月 。 如今 , 马来西亚有很多老茶行 , 其中有的装潢淳朴自然 , 有的设计新颖华丽 , 有的古朴典雅……许多茶行都由华人来经营的 。 因为以前马来西亚茶叶主要依靠中国进口 , 在与中国的贸易中 , 海外华人又在语言及习俗方面具有优势 , 因此 , 就造成了目前几乎所有各大茶行都由华人经营的现象 。 中国茶不仅在这里落地生根 , 而且衍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故事 。 老华人讲茶事“只要有矿场 , 就有茶香 。 ”坐落在吉隆坡茨厂街的一家茶行的张老先生是本地一位知名的老茶人 , 大大小小的茶行都认识这位前辈 。 他品茶无数 , 与茶培养出一份不可言语的深厚感情 , 因而对于本地饮茶文化 , 也有深刻的了解 。 据说他开的这家茶行是马来西亚历史上最悠久的茶行之一 。 张老先生早年是随父母从中国广东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的 ,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先生对我说:“我们茶行建立于1928年 , 刚开始是以做杂货为主的贸易行 。 还记得店里除了茶叶还卖烟草 , 有时祖父还做外汇交易 。 至于何年何月以茶叶作为主要商品 , 我可说不上来 。 ”不过 , 根据他的儿子的翻查 , 他们是在1937年或更早注册成为有限公司 , 正式在本地从事贸易生意的 。 老人告诉我 , 现在交通方便 , 行销网络又广 , 不像早期的茶行 , 都是由老板自己一人四处招生意 。 早期 , 如果茶行规模大的 , 还能驾着车子到各州行销 , 一些小型茶行 , 都是踩着三轮车到附近的茶室兜售茶叶 。 当谈到祖先从三轮车到拥有一辆小货车的奋斗经过 , 老人感慨万千 , 百感交集 。 张老先生20来岁就随父亲进入茶行 , 他走遍大城小镇做生意 , 才建立如今庞大的行销网络 。 “当时都以赊账为主 , 大家都讲‘信用’二字 。 我们很多顾客都是传了好几代 , 可以说是世代相传 。 ”老人兴致勃勃地告诉我 ,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 , 中国处于封闭状态 , 若要与外国通商 , 就得靠一年两次的春秋广州交易会 , 而且所有物品都由国营机构掌管 。 “那时和中国人谈生意很难 , 还要排队才见到他们呢!”老先生笑着说 , “现在情况倒转咯 , 是他们排队见我们 。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现象 。 “我们当时并没有各自上中国大陆采购茶叶 , 而是由七间茶行组成一间称为貌畅的公司 , 作为总代表与当时的福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买卖 。 ”貌畅公司一直为本地茶行进口茶叶的代表 , 直到上世纪80代中国市场开放 , 它才逐渐停止营业 , 改由各个茶行独自到中国采购茶叶 。 早期 , 这些马来西亚的茶行从中国进口茶叶 , 装运都以木箱为主 , 数量不多 , 与现在每个月至少一个货柜比较 , 真是天壤之别 。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 茶行在吉隆坡一带特别多 , 各州的中小型茶行都向较大规模的茶行购茶 。 当年的生意好做 , 市场上的茶叶都由七家大茶行垄断 。 当时 , 所有的茶叶都通过海运 , 等上几个星期 , 才会到达新加坡港口 。 在那里 , 质地好的茶叶会先被一些新加坡茶行挑选 , 剩下来的才会到达马来西亚本地 。 当大茶行拿到茶叶后 , 就以散装方式出售给中小型茶行以及杂货店 , 再由他们自行包装 , 再销售到消费市场上 。 一箱箱的茶叶经过几个环节 , 才能够成为人人手中的一杯茶 。 在马来西亚 , 中国茶的发展历史不仅包含了茶叶商业的历史 , 还包含了中国南来的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商界闯下一番事业的辉煌历史 。 老人深情地说 , 中国早期来马来西亚的华侨基本上都是赤手空拳 , 不惧劳苦 , 通过几代人的拼搏 , 打下了殷实的家业 , 为我们带来了茶以外的感动 。 难怪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说:“喝下一口茶时 , 想想背后的故事和先人种下的福根 , 那杯茶就会变得分外有意思 。 ”独树香采访时 , 一位马来西亚的老茶人告诉我 , “独树香”是马来西亚的品牌茶 , 它的创始人叫李统溪 , 是一位早年从中国福建来马来西亚的华人 。 “独树香”是马来西亚国内的知名品牌茶 。 如今街知巷闻的独树香 , 原是乌龙茶类 , 是马来西亚籍华人李统溪经过多年的试验 , 才成功焙制出适合本地消费口味的茶叶 。 早期 , 茶叶都以一大袋出售到市场 。 可是 , 许多茶行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面对一袋袋的茶叶 , 伙计都无计可施 , 不知道应放多少量的茶叶 , 才适合一壶茶的份量 。 因此 , 当时开茶行的李统溪 , 很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 据说 , 他常常左想右思 , 总是踩着三轮车 , 拿着几个麻包袋的茶叶向附近的餐室兜售 。 1920年 , 20来岁的李统溪从中国福建南下马来西亚 , 在茶行里当个小员工 。 由于他天生对茶叶充满好奇 , 久而久之 , 就磨练出对茶的敏锐性 。 不久 , 他自己出来开茶行 , 出售各类的茶叶 。 有一次 , 一家茶室的老板向他抱怨说:“这些耐泡的茶 , 使客人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 , 那我还能做生意吗?你何不想想办法帮帮我啊!”李统溪看到当时市场需要一些不耐泡的茶 , 就开始研制不同茶叶 。 经过多次的试验 , 他终于找到其中的秘诀 , 使一包茶只能泡四五次 。 这就是“独树香”的来源 。 这个新的发现受到大部分茶室的欢迎 , 以致目前有许多茶室、海鲜楼都冲泡“独树香” 。 后来 , 再经过旁人的拨点 , 李统溪又研制出七点五克的小包装茶 。 从此 , “独树香”就以这一小包装闯进各大茶楼 , 成为普通大众饮用的茶 。 “独树香”三个字在1963年正式注册为商标 , 沿用迄今 。 李统溪已逝世多年 , 目前 , 该茶行由他的两名孙子掌管 。 【马来西亚的华人和华茶】
推荐阅读
- 夏天喝大麦茶的独特好处
- 女人喝茶的滋补密码
- 不喝茶的原则7、一定要记住!
- 奶香馒头的做法
- 葱油饼的做法
- 包饺子的做法
- 豆渣糯米粉豆沙饼的做法
- 南瓜丝馅饼的做法
- 瑶柱瘦肉粥的做法
- 电脑的输入设备怎么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