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十大面食里的“晋”气神儿

黄河新闻网讯(采访人员刘亚男)“世界面食在中国 , 中国面食在山西 。 ”面食是山西饮食的瑰宝 , 是山西人勤劳和聪明智慧的结晶 。 6月12日 , 山西省商务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多家单位 , 从花样繁多的山西面食中 , 评选出“十大面食” 。 刀削面、剔尖、拉面、刀拨面、手擀面、饸饹面、掐圪垯、扯面、豆面抿尖、红面擦尖入选 。
山西|山西十大面食里的“晋”气神儿
文章图片

刀削面 , 山西十大面食之首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 , 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 。 刀削面全凭刀削 , 因此得名 。 用刀削出的面叶 , 中厚边薄 。 棱锋分明 , 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 , 软而不粘 , 越嚼越香 , 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
相传 , 刀削面为唐朝驸马柴绍所创 , 因其常年征战沙场 , 没有合适的厨房工具 , 所以想起用刀来削面 , 一直流传至今 。 刀削面也被称为“驸马面” 。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记:“削面”:“面和硬 , 须多揉 , 越柔越佳 。 作长块置掌中 , 以快刀削细长薄片 , 入滚水煮出 , 用汤或卤浇食 , 甚有别趣 。 平遥、介休等处 , 作法甚佳 。 ”有诗评刀削面:“一叶落锅一叶飘 , 一叶离面又出刀 , 银鱼落水翻白浪 , 柳叶乘风下树梢 。 ”
剔尖 , 筷子拨出的浪里白条
又称拨鱼、剔拔股 , 是山西的传统经典面食 。 剔尖发源于运城、晋中等地 , 流行于晋、蒙、陕、冀等地 。 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 。
《传统面食》记载 , 唐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 , 李世民急火攻心 , 魏征荐绵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 , 后大雨倾盆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 。 李世民为报祈雨之恩 , 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还愿 , 皇妹八姑亦随同前往 , 叩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 , 在绵山诵经修行为乡民采药医病 。 一日 , 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做饭 , 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 , 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 , 眼看锅中水开 , 八姑急中生智 , 随手拿起一块木板将软面团放于板上 , 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 , 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 , 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 , 就问:“孩子 , 这叫什么?”八姑将“这”误听为“你”字 , 脱口说:“叫八姑 。 ”老妪误听为“拨股” , 从此就有了“拨股”面 , 就是最早的剔尖 。
后来人们将“用筷子拨出的面条”还称为“剔拨股” ,榆次、祁县、太原等地民间则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 , 用筷子剔拨 , 面呈鱼肚形 , 所以又称拨鱼 , 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 , 所以又称“剔尖” 。
山西|山西十大面食里的“晋”气神儿
文章图片

刀拨面 , 大刀铮铮铁骨鸣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 。 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 , 长约60厘米 , 两端都有柄 , 刀刃是平的 , 成直线 , 不能带“鼓肚” 。 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 。 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 , 粗细一致 , 断面成小三棱形 , 每根长半米有余 。
一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 , 每分钟可拨106刀 , 出面条630根 , 5公斤以上面团瞬间即完 , 条条散离 , 不粘连;速度之快 , 似闪电一样 , 令围观者眼花缭乱 , 无不赞扬 。
手擀面 , 山西女人的必修课
手擀面因用手工擀出 , 所以称之为“手擀面” 。
一碗好的手擀面 , 首先原料以采用运城高筋面粉为最佳 , 其次是中筋面粉 , 低筋面粉不适合做手擀面 。 其次是醒面 , 只有经过醒发 , 面才会有弹性 。 再次是和面的时候水和面一定要充分接触 , 混匀 , 否则的话煮的时候容易断掉 。 最后 , 就是擀面的功夫要足 , 直到形态稳定 , 质地有弹性 , 面皮才算擀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