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号称茶的祖国 , 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即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 汉代 , 茶已为人所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茶业略有发展 , 江南地区逐渐形成饮茶风习 。 入唐以后 , 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 茶业成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兴部门 , 茶叶生产异军突起 , 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亦日趋重要 。 许多学者已就唐代的茶业、茶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 但对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问题似尚须作进一步探讨 。 本文拟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 一、社会生产发展 , 自然条件适宜茶树从被发现、利用到大规模的栽培种植 , 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 至迟在西汉时期 , 我国已有茶叶生产 。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之语 , 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 , 蜀地本来就是我国的产茶地之一 , “自秦人取蜀而后 , 始有茗饮之事” , 四川地区在西汉时已开始种植茶树 , 并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茶叶市场 。 汉代以后 , 随着江南的开发 , 我国的茶叶生产亦随之有了缓慢的发展 。 唐人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搜集了大量从上古到唐代的茶史资料 , 其中以两晋南北朝的茶叶历史资料为多 , 说明南北朝时期的茶叶的影响力已渐扩大 , 引起了各种人的注意 , 并把茶叶写进了作品中 。 但隋唐以前 , 茶叶的饮用仍局限于南方 , 北方人民尚不多饮 。 故北人偶有饮者即被视为怪异 。 北魏时杨衍之在其《洛阳伽蓝记》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 当时北方人对茶知之甚少 , 因而投降到北方的江南士人饮茶即遭到讥笑 , 在朝贵宴会上虽已开设茗饮 , 北方士人却耻不复食 。 北方人把南方士人的饮茶风习与当时南方的落后、野蛮、未开化联系在一起 。 甚至到了唐代前期 , 北方仍然没有形成饮茶习俗 , 封演即言:“南人好饮之 , 北人初不多饮” 。 唐代以后 , 这种局面才得到了完全改观 。 为什么唐宋以前茶叶生产发展如此缓慢?为什么在唐代茶叶生产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长期来看 , 有几个基本的因素制约着我国古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 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茶叶是经济作物 , 茶叶生产受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而茶叶的产地——我国的南方地区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较低 , 自然经济的色彩浓厚 , 汉代以前虽有局部开发 , 多数地区仍十分落后 。 东晋南朝时期 , 南方广大地区仍然是地旷人稀 , 经济发展属于开发阶段 , 即“原来的经济不发达 , 尚未开发或尚未全面开发 , 具有经济发展前途即经济潜力 , 但尚未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 , 不足以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粮食生产在传统农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 如何保证社会有稳定的粮食供应 , 避免饥饿 , 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目标 。 “重农抑商”、“驱农归田”都是为了粮食生产 。 尽管唐宋以前的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政策 , 粮食生产水平仍不尽人意 , 一旦社会动乱 , 自然灾害发生 , 人们不免到处流亡 , “易子而食”的悲剧屡屡重演 。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 , 但汉代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却难以与此相称 。 汉代农业人口平均口粮数每人每年480市斤左右 , 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年产量二千市斤左右 , 一家约在四千市斤左右 , 剩余产品约占1/3 , 除去封建国家的租赋 , 只有很少部分进行再生产 。 自耕农户能用于再生产的最多不过总产量的8—16.6% , 往往需用压缩口粮的办法才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 。 一遇到天灾人祸 , 农民往往破产流亡 。 而佃农、依附农的情况则更糟 。 这虽是汉代总的粮食生产情况 , 甚至是北方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 但考虑到唐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 南方较之北方农业生产要落后 , 则汉代南方的粮食生产水平亦可想而知了 。 汉代以降 , 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 尤其是南方农业发展迅速 , 单位亩产量也不断提高 。 粮食生产的缓慢增长 , 为茶叶这种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 表面上 , 粮食、茶叶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 而实际上 , 二者之间却是关系密切 , 如影相随的 。 业师李埏先生对此颇有灼见:“茶作为一种优良饮料 , 在唐以前很久 , 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应用了 。 可是茶业的兴盛却是唐代的事情 。 ……饮茶之风在六朝时确已出现 , 可是茶的种植不广 , 原因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力还不足以大量生产这种经济作物 。 ……只有当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 , 从粮食作物的生产中能匀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时 , 茶才能相应地获得发展” 。 直到今天 , 在许多低收入国家里 , 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食物的生产仍决定着农业部门的发展 。 而经济作物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农业水平亦较高 。 唐代亦然 。 试以江南为例 。 唐代江南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 那里的生产从质的方面而言 , 已赶上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 。 在开元、建中之际 , 稻麦复种制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水稻农业开始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种稻农户户均产量总量大大超过了六朝 。 唐代南方粮食平均亩产量较之东晋南朝有了进一步提高 , 南方水田比东晋南朝增产1.2% 。 入唐以后 , 南方成为重要的粮食输出区 , 大量粮食漕运到北方 , 缓解了北方的粮食紧张状况 。 唐人权德舆、刘晏对此认识颇为深刻 。 唐代南方粮食产量的增加 , 农民在满足家庭消费及完纳租税之后 , 便可把剩余部分投放市场 , 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 。 《太平广记》卷374《胡氏子》、《茅亭客话》卷8《女子画虎》条均记载了农民将剩余小麦投放市场的事例 。 将稻麦等粮食投放市场是唐代全国皆有的现象 , 南方更加普遍 。 大量粮食投放市场可以满足茶农的粮食需求 , 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有利 。 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 , 也促进了农村副业的发展 。 “作物的成功有赖于环境的帮助” 。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与南方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 茶树具有喜温、喜湿、喜酸、耐荫的生态特征 , 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 茶树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范围之内 , 当气温下降到-10C以下时即会受到较严重的冻害 。 而唐代南方茶区气候温暖湿润 , 适合茶树生长 。 此外 , 唐代南方气温变幅小 , 雨量充足 , 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 , 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调节气候、蓄保水分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 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 南方逐步形成了重视培养地力的耕作方式 , 从而促进了土质的变化 。 这些自然条件适于茶树生长发育 , 为唐代茶叶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推荐阅读
- 唐五代长沙的茶叶生产与“茶马互市”
- 清朝的茶商
- 安全六防是什么 安全六防是哪六防
- 新陈茶叶如何鉴别
- 茶叶品质——香气的描述
- 茶叶品质——汤色的描述
- 茶叶品质——外形的描述
- 辨别真伪——观汤色
- 二 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茶类生产的改制和演变
- 如何客观认识茶叶中的铅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