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煮茶法明陈师《茶考》载:“煮茶之法 , 唯苏吴得之 。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 , 酌量火候 , 以数沸蟹眼为节 。 ”苏吴一带以上好的茶人瓷壶置火上煮沸而饮 。 明朱权《[月瞿]仙神隐》载:“擂茶:将芽茶汤浸软 , 同炒熟芝麻擂细 , 入川椒末、盐、酥油饼再擂匀 。 如干 , 旋添茶汤 。 入锅煎熟 , 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 。 ”又载:“枸杞茶……每茶一两 , 枸杞末二两和匀 , 入炼化酥油三两 , 或香油亦可 , 旋添汤搅成稠膏子 , 用盐少许 , 入锅煎熟饮之 。 ”擂茶、枸杞茶均须入锅煮熟而饮 。 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载:“熬茶用大叶茶 , 同牛乳煮至百沸 , 用长杓搅汤 , 活之以盐 , 名日酥油茶 。 ”清周蔼联《竺国记游》卷二载:“西藏所尚 , 以邛州雅安为最 。 ……其熬茶有火候 。 ……”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 所有茶多是粗茶、紧压茶 , 通常如酥、奶、椒、盐等佐料同煮 。
(三)点茶法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自撰《茶谱》 。 其精于茶道堪与徽宗相提并论 。 其书称:“然天地生物 , 各遂其性 。 莫若叶茶 , 烹而啜之 , 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 予故取烹茶之法 , 末茶之具 , 崇新改易 , 自成一家 。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 , 一童子出茶具 , 以瓢汲清泉注于而炊之 。 然后碾茶之末 , 置于磨令细 , 以罗罗之 。 候汤将如蟹眼 , 量客众寡 , 投数匕入于巨瓯 。 候茶出相宜 , 以茶筅摔令沫不浮 , 乃成云头走雨脚 , 分于啜瓯 。 ”朱权《茶谱》所记的饮茶法仍是点茶法 。 宋代点茶往往在茶盏内点 , 朱权却在大茶瓯中点茶 , 然后再分酾到小茶瓯中 , 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 。 朱权用茶末是叶茶碾磨罗而成的 , 弃团茶不用 。 朱权还创制了一种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 。 这些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崇新改易 , 自成一家 。 ”尽管有朱权等人的倡导 , 但由于叶茶独盛 , 不用碾磨罗且简单方便的泡茶法的勃兴 , 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 。 五、总说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 , 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自汉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 , 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 。 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 , 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 。 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 , 汉魏六朝尚煮茶法 , 隋唐尚煎茶法 , 五代宋尚点茶法 , 元明清尚泡茶法 。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法的用词较乱 , 烹茶、煮茶、煎茶每个词都可以指煮、煎、点、泡四种意思 , 千万不能简单视之 。 要判断是用何种饮茶法 , 不能仅根据用词 , 要据实际情况 。 一看程序 , 二看器具 , 三看用茶 , 则大体能确定 。 苏轼《汲江煎茶》写的是陆羽式煎茶 , 而其《试院煎茶》则写点茶 , 象此类情况不可不辨 。
推荐阅读
-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 中国茶文化的历程与内涵
- 历史的见证-7562砖茶
- 沈阳人喝花茶由来已久
- 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 母亲的苦茶,苦丁茶的功效
- 评茶室的基本配备
- 清热祛湿保健茶-荷叶菊花竹叶青茶
- 评茶的用水
- 如何区别春、夏、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