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药作用起源与发展

药茶同气功、针灸一样,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 药茶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并屡经验证, 行之有效 。 千百年来,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 作出了贡献 。
药茶, 既可以作为人们工余、饭后的饮料, 又可以防病治病, 缓衰抗老, 延年益寿 。 所以, 受到广泛的欢迎, 并经久不衰 。 据初步考证, 历代医籍所记载的药茶方, 至少有二百多方 。 有单味的, 也有复方;有用于治疗疾病的, 又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 。 品种繁多, 的确称得上祖国医学一萃 。
茶, 长期以来, 被视为多种功能的中药 。 在茶叶利用的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就有三千多年主要作为药用 。 茶叶作为药用, 在我国很多古书上就有记载 。 例如:《神农本草》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对茶的功效, 就有明确的记载:“茶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 。
并有“神农尝百草, 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 ”相传:神农在品尝百种草药时, 当尝到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 正巧倒在茶树下, 而茶树叶上的露水流入口中, 使之苏醒得救 。 这虽说是传说故事, 但却记载了茶叶有解毒功能这一事实 。 三国时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 指出饮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验证 。 梁代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 这虽有夸张之嫌, 但也说明了茶叶有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 盛唐时期, 在朝廷命苏敬等编写的《唐本草》中云:“茶味甘苦, 微寒无毒、主瘘疮, 利小便, 去痰热渴, 主下气, 消宿食 。 ……下气消食, 作饮, 加茱萸、葱、姜良 。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也记有“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 ”著名医学家王焘的《外台秘要》第三十一卷中有“代茶新饮方”一节, 详细记述了药茶的制作, 使用和主治疾病, 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 。 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在食治节中称茶“令人有力, 悦志”并记有茶药方十余方 。 孟洗《食疗本草》中也有用药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的记载 。
药茶的运用, 到了宋代, 已有相当的发展 。 不少劳动人民和医家, 采用药茶防病治病, 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药茶方 。 在官方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作了广收博采 。 记有不少药茶方 。 如葱豉茶、薄荷茶、石豪茶、腊茶、合腊茶、硫磺茶等, 都在以上两本书中有配方、用法、主治等方面的记载, 并广泛用于实践之中 。 许多药茶方, 不仅在群众中饮用, 在宫廷王室里也颇受青睐 。 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 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 根据多年经验, 写成《饮膳正要》, 其中就有不少药茶方, 并指出:“凡诸茶, 味甘苦微寒无毒, 去痰热止渴利小便, 消食下气, 清神少睡 。 ”著名老年学家邹铉在宋朝陈直《养老奉亲书》基础上, 广收博采, 著述了《寿亲养老新书》, 其中收载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 如槐茶方、苍耳茶方等, 并有试茶、香茶、柏汤茶、干荔枝茶的制作记载 。 吴端《日用本草》、王好古《汤液本草》中, 均有药茶功效的记载 。
【茶的药作用起源与发展】明朝以后, 药茶方运用更加广泛 。 在《《普济方》中的药茶一篇中, 收载了药茶方8个, 并详细介绍有适应症和饮用方法 。 《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 。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附录药茶方十余个、如茅根茶、萱草根茶等, 并对药茶的功效作了全面的论述, 并促进了后世对药茶的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