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交流

唐代 , 闽北(包括武夷山)一带高度繁荣的品饮艺术 , 对全国茶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 宋朝以后 , 武夷茶艺通过来中国拜师求佛的高僧荣西禅师(1141~1215)等传入日本 , 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 它追求“和、敬、清、寂” , 把人们引向超凡脱俗的境界 , 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形式 。 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打上我国宋代文化中斗茶、分茶的印记 。
清初 , 醇香的武夷岩茶通过海路进入英国的上流社会 , 很快就使那些绅士们颠倒入迷 , 品尝武夷岩茶成为王公贵族们竞相追逐的一大乐事 。 他们往往追求价格昂贵、品种稀特的武夷茶 , 而且品赏时讲究繁文褥节 , 礼仪奇特 , 因而为政敌所诟病和嘲讽:“茶叶色色 , 何舌能辨?武夷与贡熙,白毫与小种(白毫、小种均为武夷茶名) , 茶熏芬馥 , 麻珠稠浓 。 ”在诗里,英国自由党人把品饮武夷茶做为侈靡的见证用来讽刺鲁利勋爵 。 相当一个时期 , 欧洲的上层社会都以品饮武夷岩茶为时尚 。 一些欧洲的作家、诗人还创作了赞美武夷岩茶或借以抒情的文学作品 。 如英国诗人爱德华·扬所写的诗句:“两瓣朱唇 , 薰风徐来 , 吹冷武夷 , 吹暖郎怀” , 就是借品尝武夷岩茶来表达热恋中的男女情爱 。
当时 , 欧洲社会以茶待客盛极一时 。 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 , 质之佳过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远甚 , 凡以武夷茶待客者 , 客必起立致敬 。 其为外人所重视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4年以来 , 武夷岩茶有了新的飞跃 。 它已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 尽享盛誉于世界茶坛 , 并一直是福建省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 。 近年来 , 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东邻日本的茶道朋友更是经常慕名前来武夷山 , 或交流茶道 , 或游览茶区 , 或品尝岩韵 , 或探研茶艺 , 或拍摄武夷岩茶的影视片 , 或洽谈出口武夷岩茶的商务 。 日益频繁的国际茶文化友好往来 , 使武夷岩茶声名远播 。 武夷山下流传着许多国际文化友好往来的佳话趣闻 。 日本茶商甘利仁朗 , 自80年代以来多次到武夷山考察 , 在日本极力宣传、推销武夷岩茶 , 受到福建茶界的高度赞赏 , 他还被接纳为福建省茶学会会员 。 东瀛女作家左能典代四次来华 , 把武夷岩韵传播到一衣带水彼岸的雅事为人们所称道 。 1987年 。 左能典代第二次游览武夷后 , 为武夷岩韵所陶醉 , 回国之后 , 她立即筹款在日本东京市都港区兴办了一间武夷“岩茶房” , 每月举办一二次文化交流活动,请雅士们品赏武夷岩茶 , 畅谈武夷文化 , 探讨和弘扬中国古文化 , 茶趣无穷 , 意旨深邃 。 左能说:“一千多年前 , 中国人民把茶叶传给日本 。 如今 , 我办的岩茶房又得到武夷山朋友的帮助 , 不少日本朋友在岩茶房品岩韵 , 论茶道 , 传播中国文化 , 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 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努力 , 我为此而高兴!”1991年10月间 , 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福建省、武夷山市的知名茶侣在武夷山举办“幔亭无我茶会” 。 人人泡茶 , 人人奉茶 , 人人品茶 , 不分长幼、尊卑 , 陶情悦性 , 进入无我境界 。 同时还各自表演茶艺 , 交流情感 , 弘扬祖国民族文化 , 增进友好往来 , 成为武夷山茶史上的佳话 。
1992年11月间 , 日本煎茶道卖茶真流家元、正木义完先生邀请武夷山市的茶界友人到日本参加“无我茶会” , 交流茶艺 。
1993年10月 , 韩国释云龙举办第四届国际无我茶会 。 武夷山市的有关人员应邀参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