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治理对策探讨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治理对策探讨】    石门县是湘北重要产茶区之一,现种植面积3000公顷,年产量在2500吨左右,有“牛抵茶”、“宜红茶”等传统名茶,近年来还相继开发了“东山秀峰”、“石门银峰”、“白云银毫”等名优茶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县茶叶生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茶叶产品竞争乏力,市场萎缩 。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药残留不达标 。 因此,探讨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降低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茶叶,已成为植保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
    1 茶园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1.1 主要病虫种类
   本县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约65种 。 常年发生的重要害虫有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黄螨、茶蚜、黑刺粉虱、茶尺蠖、卷叶蛾、茶椰园蚧、茶蓑蛾等,其中以茶小绿叶蝉、茶毛虫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主要病害有白星病、赤星病、茶饼病、茶芽枯病、茶煤病、茶云纹叶枯病 。 其中以茶白星病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严重威胁春茶和早夏茶生产 。
    1.2 发生特点及危害程度
    本县茶园一般地处中、高山区,海拔高度在500~1500m之间,雾露时间长,日照短,全年气温偏低,春季气温上升较慢,多数茶园树龄在20年以上 。 茶园病虫害发生特点是:春茶以病害为主,夏秋茶以虫害为主,病害损失重于虫害 。 茶白星病是所有病虫害中危害最突出的一种,发生期早,流行时间长,一般发生始期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常年发生面积为2150公顷左右,占总面积的70%,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病虫灾害总损失的50%~60%;茶小绿叶蝉,发生时间长,种群增长快,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大,常年发生面积占茶叶总面积的75%以上,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全年发生高峰期;茶毛虫发生面积约占总面积55%~60%,6~7月、9~10月为幼虫发生高峰期;茶黄螨在干旱年份发生面积可达60%~70%;黑刺粉虱种群近年来上升速度较快,极有可能成为茶园主要害虫 。
    1.3 天敌资源丰富
    本县茶园一般均在崇山峻岭之中,环境植被复杂,具有生态多样性,有较丰富的天敌资源 。 据调查全县茶园有昆虫类天敌136种,两栖类天敌5种,爬行类天敌3种,寄生性天敌32种 。 优势种群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赤眼蜂、绒茧峰、小绿叶蝉缨小蜂等寄生性天敌和蜘蛛、虎甲、步甲、草蛉、蜻蜒、茶褐猎蝽、异色瓢虫、捕食螨、螳螂等捕食性天敌10多种 。
    1.4 病虫治理水平较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
    茶区大多在边远山区,茶农科技素质较低,食品安全意识较差,缺乏病虫综合治理技术,防治病虫时往往忽视利用丰富的天敌资源,而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施药频率偏高,用药量偏大 。 据调查,主产茶区全季施农药在10次以上,主要品种为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拟除虫菊脂类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茶区甚至风行在采茶后喷施甲胺磷加尿素液作为催壮茶芽的关键增产手段,造成天敌被大量杀伤,茶园生态遭受严重破环,茶叶的农药污染严重 。
    2 茶叶无害化生产的病虫治理对策
    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有害生物危害,要做到既控制病虫为害,又保证茶叶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必须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态控害措施和茶树自身的抗耐病虫能力,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
    2.1 健身栽培,增强树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