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茶的药理特性,黄芪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五 )


血浆中的脂质超出正常范围称高血脂(Hyperlipoidemia) 。 血脂指血浆中的脂质, 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 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过多, 会附着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并给心脏带来负担, 因而降低心脏机能 。 绿茶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还有强化血管的功效 。 有人曾经用茶叶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如EGCG)和胆固醇一起喂大白鼠 。 结果表明, 喂EGCG后大白鼠体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同时粪便中的类脂化合物和胆固醇排泄量增加 。 我国曾报道用“猴王牌”速溶减肥茶对高血脂患者进行临订实验 。 患者日服2~3次, 每次3克, 经2个月服用后, 甘油三酸脂含量平均下降51.5%, 胆固醇含量平均降51.5%, 胆固醇含量下降34.3% 。 与此相类似的是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表明, 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比非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低 。 除了绿茶外, 乌龙茶也有明显的分解脂肪的功效, 因此在苏联和日本都把茶叶列为减脂食品 。 六安瓜片茶
血栓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变化、血管壁的变化和血液淤滞等三个因素 。 血栓形成是由于血小板团块在静脉和动脉的管壁附着, 并通过凝血酶的作用使血小板聚集, 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防治动脉血栓病的关键 。 目前已经通过实验证明, 茶叶中的儿茶素等、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血液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 。 我国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曾联合用茶叶中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对214个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实验, 结果表明对抑制血小板凝集和促进纤溶具有明显效果 。 20毫克红茶或30~40毫克各种绿茶, 可抑制每毫升含血清纤维蛋白原1毫克的血浆凝固 。 我国福建省用乌龙茶进行的家兔活体实验也证明, 饮茶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和抑制血栓的形成 。 综上所述, 茶叶既可以抑制动物细胞对脂质的吸收, 又可以加速清除或分解已进入主动脉壁的脂质 。
(15)降血糖和对糖尿病的疗效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 它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代谢紊乱 。 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Ⅰ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Ⅱ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不论是Ⅰ型或Ⅱ型的糖尿病患者, 都同样有高血糖症状 。 因此糖尿病患者往往山现血糖高的生化指标 。 有人用人工诱致高血糖的大白鼠作为实验材料, 用绿茶水浸出液喂饲 。 结果表明, 各种绿茶的冷水浸出液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 热水浸出液的效果不如冷水浸出液 。 红茶的效果不如绿茶 。 日本曾用茶叶去除咖啡碱后制成一种专治糖尿病的药物, 经临床实验结果, 其效果与胰岛素相仿 。 茶叶降血糖作用的有效组份目前报道有如下三种 。 一种是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和核糖(比例为1.7:5.1:4.7)三种糖类的复合多糖, 第二种是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 第三种是茶叶中的二苯胺 。 此外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能促进动物体内糖分的代谢作用, 认为对患先天性糖尿病的患者可采用常饮用绿茶作为辅助疗法之一, 而没有糖尿病的人常饮绿茶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
(16)抗癌、抗突变作用
癌症是当前世界立顿含高毒农药上引起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 所谓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包括染色体的改变和遗传物质(基因)的改变 。 突变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内 。 癌症也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一般是正常基因被致癌因素变为致癌基因, 再受到另一些物质的影响后, 致癌基因表达, 引起产生不正常蛋白质及细胞分裂, 并分化为癌细胞 。 通常认为突变和癌有密切关系 。 癌症的起因多年来有两种学说, 即病毒致癌学说和化学物质致癌学说 。 尽管存在上述两种学说, 但对基本致癌过程的见解是一致的 。 大量研究工作已经肯定癌症是由致癌基因引起的, 它在正常细胞中都存在, 但是没有表达, 不形成转化蛋白, 这种在正常细胞中致癌基因是不活化的, 因此又称为原癌基因(protoncogene), 它必须经活化后才能产生转化基因 。 这种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蛋白激酶, 能使磷酸根离子除着在酪氨酸上, 在质膜上蛋白质的磷酸化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因此通常认为癌症是由原癌基因活化后造成的 。 在癌症的致病过程中, 需要一些化学物质来完成这种活化过程 。 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凡引起的致癌基因形成的物质称引发物质(initiator), 而使致癌基因表达出来的物质称促成物质(promotor), 也有一些物质兼具两种作用 。 因此, 凡对上述阶段中的一个产生抑制作用的, 就具抗癌效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