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的抗癌作用问题, 从70年代后期起,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 尽管他们采用不同的茶叶和提取方法, 如茶叶鲜叶提取液、绿茶提取液、儿茶素一铝络合物、绿茶热水浸出液的乙醚萃取液、绿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儿茶素类化合物(如EGCG)等, 但都报道有抗癌活性, 而且兼具抑制引发和促成两种作用 。 根据国内外用小白鼠、大白鼠、家兔等实验动物活体内和在活体外进行的大量研究, 都表明茶叶提取物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紫外线、12—0—十四烷酰咐拜醇—β—醋酸酯(TPA)、苯并吡、7、12—二甲基苯并蒽、3—甲基胆蒽和N—甲基—N—亚硝基脲等致癌物引起的皮肤癌、肺癌等癌症具有很明显的抑制效应 。 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最近报道了对140余种茶叶进行活体外和活体内的实验 。 大量的实验结果肯定了茶叶的抗癌抗突变作用, 表现对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具有阻断作用 。 在不同茶类中, 绿茶的活性最高, 其次为紧压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 。 日本在1969~1982年进行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表明, 在静冈县中西部主产绿茶的地区, 女性和男性的胃癌和其他的标准化死亡率比率(SMR)显著较全国平均值低 。 胃癌SMR值低的城市居民有较强的饮茶习惯 。 这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饮茶与低癌症发病率间的联系 。
总结80年代来国内外在茶叶医学方面的研究, 在抗癌、抗突变的机理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最终致癌物的形成 从化学物质致癌学说观点来看, 癌症的发生必须有一些物质来引发致癌基因的形成或促使其表达, 这些物质常称为致癌物质 。 但这些致癌物质, 并不一定一开始就以最终致癌物状态出现, 有时它们的先成物在人们内出现, 然后变成致癌物质 。 例如众所周知的亚硝胺, 是一种强致癌物, 但它并不是以亚硝胺状态进入人体的 。 它是由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形成的 。 亚硝酸盐来自蔬菜或其他食品, 二级胺则来自各种水产或其他食品, 它们各自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在人胃中酸性的条件下化合成亚硝胺 。 研究证明, 单是亚硝酸盐或二级胺均不能致癌, 而只有合成为亚硝胺后才具有强致癌性 。 因此抑制最终致癌物的形成无疑具有抗癌作用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用茶叶进行的实验证明, 多种茶叶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和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效果, 其中尤以绿茶和乌龙茶的效果最为明显, 而龙井茶的抑制和阻断效应居各种茶叶之首 。
②调整原致癌物质的代谢过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不可避免地会有多种外来物质随着食物、饮水而进入人体 。 人体内具有完善的酶体系将这些外来有害物进行代谢, 将它变为极性的无毒化合物, 排出体外 。 人体肝脏微粒体中的多功能氧化酶就具有执行对各种外来物进行氧化代谢的功能 。 这种多功能氧化酶是一个酶复合体, 其中细胞色素p—450起着主要的作用, 它具有双重性作用, 一方面对亲脂性外来物质, 特别是有毒物质进行氧化代谢, 起着解毒的功效, 但另一方面许多原致癌物或原致突变物, 也必需通过微粒体酶系的代谢活化, 形成致癌物或致突变物 。 研究表明, 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儿茶素物质, 具有抑制某些能活化原致癌物的酶系的作用, 对其代谢过程起着调节和控制的功效 。
③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代谢物起作用 除了上述抑制最终致癌物形成的机理外, 已形成的最终致癌物就可能对原致癌基因进行引发或促成, 因此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代谢物起作用, 改变其活性, 而减少对原致癌基因的引发和促成, 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癌症诱发可能性的降低 。 研究表明, 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化合物, 可使最终致癌物的数量减少 。 根据用不同活性组份的研究表明, 其直接和最终致癌物起作用的活性次序依次为:EGCG>ECG>EGC>EC 。
推荐阅读
- 谢凡蜂蜜茶,猴王花茶
- 如何下载多功能的youtube视频
- 砂糖茶,海南茶叶
- 效果图角度怎么定好看
- 喝茶要注意“味”字,龙井茶是绿茶吗
- 怎样去除豆丁文档的水印
- 图片在线编辑的方法
- 设置或更改labview器件的背景颜色
- 妈妈把我的游戏藏起来了2第3关和第4关攻略
- C++中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