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话趣,黑乌龙茶( 二 )


点 , 所以 , 目前花茶价格所言之茶叶分类 , 即在此基础上 , 再结合品质特征与外型差异 , 分为红茶、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等六大类 , 至于碧螺春、大红袍、毛峰、猴魁等等 , 只是品名而非类型了 。 青茶是界于红茶、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 潮州工夫茶所用茶叶属青茶类 , 其间 , 又有凤凰茶 , 武夷岩茶和乌龙茶三种 。 【工夫茶话趣,黑乌龙茶】 其实 , 凤凰茶也是一个总称 , 它泛指产于有粤东屋脊之称凤凰山区的各种茶叶 , 潮人品茶 , 对于茶叶的选择一向是十分严格的 , 前人西湖刻石诗中也有句:“白醉贪花乳(自注茶名)” , 只可惜此茶是何形状 , 已经乏考 , “高山云雾出名茶” 。 凤凰山同公认为茶树远祖的诞生地云贵高原一样 , 处于北回归线近侧 , 此地山峦层叠 , 千岩竞秀 , 万壑争流 , 亚热带之海洋性气候 , 使这里雨量充沛 , 林木丰茂 , 山间终年云雾缭绕 , 即使暑天 , 有时也会 。 “一日分四季 , 十里不同天” 。 凤凰茶之出名 , 确与此得天独厚之自然环境分不开 , 今之凤凰茶品类甚多 , 水仙、名花、奇兰、黄淡……各擅其胜 , 最出名当然要数产于乌岽山的“凤凰单丛”和石古坪乌龙茶了 。 但不论何种茶叶 , 只要出自凤凰 , 饮之 , 即有一种特殊韵味 , 此味道有称之为“蜜味”、“山气味”、“岩味”等等 。 别处所出 , 则无此味 , 深谙此道者 , 几乎不用入口 , 闻之即能辩别 。 相传 , 宋朝以来 , 凤凰已成为贡品 , 《潮州府志》载:“凤凰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 。 至今凤凰茶树品种中 , 还有“宋种”一名 , 据说已有900多年之历史了 , 连宋帝昺从福建南逃广东 , 还饮过此种茶叶呢 。 目前 , 乌岽村还有一株600多年树龄的单丛茶 , 被称为“茶王” 。 五、石泉槐火试杜仲茶新茗 旧时潮州工夫茶具上 , 常见刻划或书题此句 , 讲的煮茶的水和火了 。 的确 , 水是茶叶色、香、味的体现者 , 凡善饮者 , 莫不讲求于水 。 我国对煮茶用水之理论 , 有文字记载者 , 始于唐代 , 盖因唐以前煮茶多加佐料 , 茶叶本身之色、香、味 , 难以体现 , 故对水便未加注意 。 自唐代始饮茶已成是“单茶独料” , 对水之要求也就越来越讲究了 。 陆羽、刘伯刍等人的茶叶著作中都讲到品水 , 并将他们所能饮到之水分了级别 , 于是便有天下第一泉”……之称谓 。 唐元和间人张文新还集前人之成 , 写了《煮茶水记》 , 连那个风流天子宋徽宗赵佶 , 在其所写之《大观茶论》中也讲到用水而前人汲水、煮茶的故事 , 如陆羽之鉴别南零水等 , 也广为流传 , 但无论如何 , 水之从石罅中出者为上 , 却是比较一致的看法 。 潮州工夫茶冲罐甚小 , 所用水不多 , 因此对水讲究也就更严格了 。 饮工夫茶的潮州人 , 当然没有去汲中冷泉、惠山泉等茶圣们开列之名泉 , 纵有也只是官宦或羁旅其地时偶然为之 , 大众却万不能做到 , 倒是赵佶讲的实在:“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 轻、甘乃水之自然 , 独为难得 。 ”他把水质和水味都讲到了;苏东坡在《汲江水煮茶》诗中 , 也阐发了“茶非活水 , 则不能发其鲜馥”之理(《苕溪渔隐》对苏此诗之评) 。 其实 , 中华大地 , 无山不秀 , 无水不美 , 处处有名泉丽水可供煮茶 , 只是著者“足力”所不及 , 因而未能“品出味”来罢 。 在潮州 , 山人汲山泉煮茶 , 味甘美自不必说 , 在郡城集镇 , 挖井水或湖山间堵露泉筑井而汲 , 经茶客、高人品鉴后 , 也不乏筛选出来之名泉 , 一如开元寺内古井 , 西湖山之甘露井及诸泉等 。 清咸丰间人林大川著《西湖记》中 , 便屡见有鉴别泉水之句 。 日栖凤泉“取之不竭 , 甘芳宜茶”;曰处女泉“清冽甘芳 , 胜栖凤远甚” 。 有蒙泉“煮水不减”之奇 , 有“湖山石泉”园公邀饮之咏等等 。 其间 , 对“甘露井”之记述 , 更为耐人寻味 , 文曰:“井在庵前(指紫竹庵) , 名甘露 , 泉极清冽 , 取少许入口 , 挢舌一挠 , 圭角磷磷 , 诚为上品 。 凤城有抱卢仝癖者 , 先放竹筹于庵 , 水夫担水 , 执以为信 , 防欺也 。 余诗有‘不知陆羽如来此 , 品作人间第几泉’指此 。 ”也有人将茶具用品置于特制小拒中 , 挑至泉边 , 邀二、三龙 , 临流品茶吟咏 。 现今 , 山居者汲泉自不用虑 , 而居城市高楼者 , “汲泉哪得功夫”?加之茶风普及 , 故不少以自来水煮茶 , 其滑、洁度自不用疑 , 然由于氯化物消毒 , 多带气味 , 影响茶味与饮趣 , 故善饮者 , 往往把它置于陶瓷皿中 , 放于洁净处 , 不加盖静置过夜 , 既使所余杂质沉淀 , 又使氯化物气味逸出 , 再神泡 。 笔者不久前还曾遇见老者提簟住湖山汲水 , 因回家煮茶 , 始更知工夫茶处处皆应“下功夫”矣 。 六、孟臣冲罐事迷离 前文谈到“孟臣罐”系指明末清初制壶名家惠孟臣所制之小罐 , 其实 , 宜兴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供春等 , 声名更著 , 而独孟臣之小罐适合潮州工夫茶之用 , 故潮州地域 , 孟臣之名比他人为大 。 引种小罐:因底部钤有“孟臣”二字之朱文小印而名 。 清人《海珠边琐》中记述:“潮州人饮之小壶 , 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 , 触目皆是 。 孟臣壶以竹刀刻款 , 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 。 又云:“偶过随山馆 , 见一紫砂小壶 , 署‘鸿桷清玩金竹子’七字 , 知为胡大灵方遗物 , 可宝也 。 ”既证当日茶风之盛 , 且饮者也多追求名家之作矣 。 其实 , 潮人孟臣罐制作 , 早已据工夫茶之需要加以“改造”了 。 远的不说 , 清代至民国初 , 小罐之集中生产地枫溪 , 孟臣罐为一家住当地井州寮(地名)之吴姓人家祖传技艺 。 它用手工在土轮车上精工制作 , 造型美观 , 釉面红润 , 光滑晶亮 , 罐口、出水口(壶嘴 , 术语称流)、罐耳上部 , 三点成一直线 , 倒扣时 , 口、嘴、耳顶 , 全部着地 , 平稳非常 , 俗谓“三山平” 。 由于拉制手艺谙熟 , 坯泥均匀 , 出水嘴和耳用流量相等 , 又安得合理 , 故无冶将它正面或倒壁着轻放于水面 , 都不会因重量失衡倾斜跑气而进水下沉 。 其罐底也同样钤“孟臣”小印 。 与他人之作相杂 , 熟行人一上手 , 好坏立判 。 吴氏名声大噪 , 人称其“吴孟臣” 。 其时茶客们也只知有吴孟臣 , 而不知有惠氏了 。 并且奇怪得很 , 阿公被人称“吴孟臣” , 后来孙子也被称为“吴孟臣” , 究竟哪一代获此称谓 , 竟被搞混了 。 但无论怎么说 , “孟臣”已早在枫溪落户 , 并‘改姓”为吴 。 此一现象 , 一直流传至今 。 这正说明 , 枫溪人对孟臣罐的继承与创新了 。 在枫溪 , 还流传着一个老吴头卖冲罐的故事 。 据说 , 以前吴氏所作孟臣罐曾经卖到一支一个银元 。 而老吴头也怪 , 他一天只卖一支 , 如此高价 , 从不多卖 。 一次 , 一个外地人寻上门来 , 老吴头不在家 , 他老伴见有这样的好价钱 , 一下子卖给他二十支 。 那人喜不自胜 , 连忙往布袋里装 。 恰巧在这时候 , 老吴头回来了 , 见状 , 他不嗔不怒 , 不声不响地蹲下去 , 捡起冲罐 , 装模作样地稍看后 , 说:“这支废品” , “这支无用” , 边说边一支支往地上摔……当那外地人愣过神来 , 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时 , 忙苦苦相求 , 请他不要再摔 , 多卖他几支 , 好说歹说 , 最后才破例 , 卖给他四、五支 。 那人走后 , 他老伴哭了起来 , 埋怨他到手的钱不收 , 情愿白白摔掉 , 嫁给他 , 凄惨一世 。 老吴朝她瞪眼大吼了一会 , 才把秘密告诉她 。 原来 , 他每卖出一支冲罐 , 就偷偷把一支沉到井底 。 日后 , 这些捞起来就是钱呀!这一故事 , 人们是作为述说老吴头的怪脾癖来讲的 。 其实 , 他这个人倒有点“经济头脑” , 不但早已懂得物以稀为贵 , 而且明白将来成为“绝活”的价值 。 七、茶具演化话装饰 潮州人既十分讲究饮工夫茶之法门 , 对茶具之美感也十分注重 。 茶具之造型与装饰 , 也是潮州陶瓷工艺美术的重要一支 。 考饮茶之历史 , 自唐代开始 , 已逐渐从酒食器中分离开来 , 成为独立的器具 。 但持饮之器 , 仍以瓯、碗、盏之托 , 开始是为持饮之方便不烫手 , 但茶托之出现 , 已对茶具造型起了装饰作用 , 至于其它装饰 , 则多是色釉、结晶釉等 。 宋以后改煮茶为泡 , 泡法既从煮中演化 , 故仍将茶反投水中 。 至明清时代 , 才先往器具中放茶 , 而后冲水 , 此才是正式冲茶的开始 。 宋时重煮水之壹 , 一如因苏东坡而名的“东坡笠壶”等等 。 及至紫泥小罐等工夫茶具确定之后 , 潮人对冲罐之装饰已大有不同 。 其一为目前能见前人笔记中所述孟臣壶二只 , 皆用竹刀刻款 , 一行书一未注明书体 , 一盖内尚有“永林”篆书小印 。 竹刀刻款(即铭字)“须乘泥半干时 , 用竹刀刻就 , 然后上火……”枫溪“孟臣”小罐不事刻款 , 只在罐底中心部位钤一“孟臣”二字之正书小印 , 印笔划细如线 , 字极精美 。 而在茶洗上一层同质陶釉后 , 于外壁镌刻梅、兰等 , 以示古朴清雅 。 而茶杯却用瓷制 , 胎薄如纸 , 洁白晶莹 , 称为“玉令” , 虽与其它器具红白对比 , 却协调悦目且易辨茶汤 。 清以后 , 各种形式的彩瓷在枫溪日益兴盛 , 瓷制工夫茶具又大多是氧化焰烧成(本地称大窑烧或普通瓷) , 故彩绘多釉下彩(俗谓大窑彩) , 主要装饰手法已突破了竹刀刻款的限制(蒋宝龄《墨林今话》:“……宜兴铭壶不能刻山水 , 虽摹古人画本亦不佳”) , 山水 , 花鸟 , 人物皆可入画 , 并多以写意面为主 , 寥寥数笔 , 生动传神 , 只有少数特制时 , 方请名师精心描画 。 彩绘画面之另一边 , 常配以有关饮茶诗句 , 如:“石泉槐火试新茗” , “雀舌未经三月雨 , 龙芽已占六朝春” , “寒夜客来茶当酒”、“请试龙芽味若何”等 , 茶船盏(茶盘)上多雕一古钱或双古钱漏水孔 , 有的一旁还写着清心、清香等两三字 , 或绘一扇面状山水 。 “潮州八景”其时已入画 , 另一面便配郑兰枝“八景诗” 。 还原焰烧造的瓷茶具(称细瓷茶具) , 彩绘较易控制且颜色多种 , 故鲜艳工细 , 但多带“火气” , 也有少许用粉彩、斗彩者 , 甚至有的连茶杯也加彩了 。 后来还有用花纸的 。 广东省博物馆藏一潮州工夫茶具 , 据专家介绍也为枫溪所产 , 其特别之处是茶船面只做半边盏 , 用两瓷条支在中间做柱状 , 有盖的半边放冲罐茶杯 , 无盖之半边露出洗杯水 , 围而饮之 , 仿佛有临池把盏之妙境 , 惜本地未能见到第二个 。 瓷茶具因洁白明净 , 因而倍受新辈茶客之欢迎 , 此对孟臣小罐却又是一个冲击 , 故以前有托有盖之茶盏便复起用 , 但已不是一人一盏之饮 , 而用以代替红泥小罐作冲茶用 , 本地名之盖瓯 , 并多施以彩绘 。 然而也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绘到茶具上去 , 因潮州工夫茶绝对不能忽略一个“品”宇 。 曾有人带一副自已精心彩绘的茶具到广州送一位老上级 , 此老也是个老茶客 , 喝工夫茶造脂极深 , 他看后说:“你的画画得很好 , 可惜画到茶具上两者都坏了 。 ”及见他一头雾水时 , 又解释道:“茶 , 是斋品 , 你看 , 你画到茶船上的鱼好象使茶水染上腥味 , 未喝已发生心理作用 , 加上茶杯上画虾 , 端杯喝茶时 , 那虾好象直向嚏里游 , 虾须虾刺 , 令人觉得难受” 。 这人才恍然大悟 。 此一趣事 , 实也可窥见工夫茶讲究之斑 。 由于茶具中杯、船等要经常擦洗 , 釉上彩绘容易脱色 , 加上目前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器具釉面的含铅量 , 这种茶具装饰方法的毛病又显露出来 。 1982年 , 著名工艺师吴为明吸收唐代以来图案和潮州民间艺术特色 , 设计制作出精新幽雅之高档瓷釉下彩花纸和各式餐具、茶具 , 其高雅之工夫茶具已风行闽粤诸省及海内外凡有潮人到达之地 , 并被不少名茶产区作为商标 , 此又为茶具装饰之一大进步 。 八、漫谈茶瘾与茶醉 饮茶也同吸烟喝酒一样 , 会成茶瘾 。 成瘾之人 , 多饮“早晚茶” , 此“早晚茶”非一般定义 , 而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 , 夜里睡前得先有三几杯茶下肚 , 而后才有心思去做别的 , 否则 , 早间百事不思 , 夜里辗转难眠 , 喉头之中 , 如有千百蚂蚁爬行 , 似痒非痒 , 其状难禁 , 更有甚者 , 起床之前 , 必先有茶下肚 , 方思起茶瘾发作之情形来 。 我乡兆的岳父 , 是一山区茶农 , 嗜茶成瘾 。 一日 , 他到女婿家作客 , 留宿过夜 , 隔天 , 外孙请他起床吃饭 , 他只口中答应 , 睁开眼后又合上 。 又叫了几回 , 都如此 。 兆妻猛想起老父在家时 , 每天必先沏好三杯浓茶 , 捧到床前 , 而他撑身起坐后 , 一口气喝完了 , 才下床穿衣的 , 于是忙冲了三杯浓茶捧去 , 他一见就爬起来喝光 。 这回 , 起床第一件事就把女儿骂个狗血喷头……可见茶若成瘾 , 并非好事 。 友人邻居是一个老茶客 , 一次外出两天回来 , 家人告诉他 , 猪病了 , 每天叫唤讨食 , 但一闻猪菜就跑开 , 请了兽医看不出什么病 , 打了几针还不见转 , 这位邻居又请来兽医 , 两人冲了一泡工夫茶后 , 就到猪牢察看 。 他象平时一样 , 把茶船里的茶水和茶粕顺手拿出倾倒到猪槽里 , 不想猪一闻 , 便过来 , 大口猛吃猪食 。 这邻居猛然悟到 , 此次外出 , 家中无人倒茶水给它 , 所以厌食而绝食 。 这饮茶成瘾的猪 , 玩得高明的兽医也束手无策 。 喝酒会醉 , 饮茶也同样会醉 。 得了茶醉实在不比酒醉轻松 , 茶醉多在肚之时 , 饮了过量的浓茶而引起的 。 据曾得茶醉的人介绍 , 茶醉之时 , 头昏耳鸣 , 浑身无力 , 胃中虽觉虚困 , 却又象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 , 从胃到喉中翻腾 , 想吐又吐不出来 , 严重的还会口角流沫 , 状甚不雅 。 而解茶醉之方法却又极为简单 , 只要喝一碗糖水 , 或喝一两匙熟油猪朥 , 过一会自会解除 。 所以有的肚子饿了 , 情难推却非得喝茶时 , 先喝一碗糖水或嚼几粒糖丸 , 一般可保无虞 。 十多年前 , 某山区有一个偷摘茶叶被抓 , 说他因嗜于饮茶才偷 , 那大队之人听罢 , 并不打他 , 而是起火冲茶 , 一泡又一泡地令他喝下 , 声言不就打 , 那人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 苦苦哀求说愿意挨打也不敢再喝了 。 可见老茶客对茶醉也谈之色变 。 某深山小村 , 有人病了 , 叫人为他煎药 , 煎药之人把一包老茶叶误为中药 , 就照医嘱“二碗八分”后让他喝下 , 病人喝后大发作 , 忙请赤脚医生 , 医生没法 , 忙乘夜叫往山下送 。 医生怕他半路“茶性”发作 , 绞断肠之类 , 决定给灌糖或朥之类的东西 , 但那时生活困苦 , 深山老林里谁家有现成的东西呀 , 聪明的医生只好杀了一条狗 , 先取狗朥炸了给他灌下 , 终于救了他一命 。 九、爱屋及乌话茶癣 饮茶有茶瘾与茶醉 , 嗜茶者也有癖 。 唐时卢仝嗜茶 , 故潮州人称嗜茶者为“有卢仝癖” , 有茶癖者除本身喜欢善饮外 , 往往有好茶 , 便提壶相呼 , 品饮之后 , 听听人们的品语赞言 , 洋洋而得其乐 。 有一则“外甥借钱”的故事 , 颇具玩味 , 说的是:有一人家贫 , 想向母舅借钱 , 至舅家 , 他母舅冲茶请他 , 见他喝了两杯 , 他母舅问:“怎么样?”“急于赶路 , 到这里喉干口渴 , 正好 。 ”他实实在在地答道 , 他母舅闻言 , 立即把茶具收拢 , 他见不再冲了 , 也就将要来借钱之意对母舅说 , 谁知母舅立即变脸说:“无钱!”以后尽管他怎么说 , 母舅都紧绷着脸 , 一言不发 , 他讨个没趣 , 只好告辞 。 他不明白平时也算疼爱他的母舅为何一反常态 , 一路上怏怏不乐 , 来到渡头 , 他猛然想起什么 , 掉转头 , 赶到母舅家 , 一进门 , 就急急地问:“舅刚才你的茶粕倒掉了没有?”“什么事?”他舅还是没好气 , “你那茶真是太好了 , 我只喝了两杯 , 到渡头喉咙还又甘又香 , 想回来再喝两杯 。 ”“你这小子 , 刚才如果这样说 , 早带着钱 。 回到了家!”他母舅笑了 , 拿出他想借的钱 , 重新放在茶几上 。 你道为何?原来他一路寻思 , 至渡口见有人在喝茶叫好 , 想起舅父的茶癖 , 触动心窍 , 就赶回去 , 如此这般 , 果然奏效 。 有茶癖者另一个特点是十分宝爱好茶具 , 若见到造型新奇、装饰美观之茶具或配套用具 , 必悉心把玩 。 一次 , 潮州某地举办一个茶具展览 , 展品都由老茶客们拿出自家最得意之物来互相观摹 , 其中 , 有一支拳头大的椰子壳水笘 , 吸引了很多人 , 展览结束 , 便有人找他商量换取这支水管的事 。 原来 , 自陆羽《茶经》以后 , 关于饮茶的著作 , 都把舀水的瓤列为“茶具二十四事”之一 。 后人在实践中都认为椰瓢最好 , 但水笘宜小不宜大 , 小 , 才能伸入贮水陶瓷钵(瓶)中 。 但椰壳小则椰未熟 , 水笘质地显稚嫩 , 因此称心之椰笘难觅 。 此展品系一生长畸形的椰子 , 至成熟才拳头大小 , 确是千载难逢 , 难怪有这么多人垂青 。 “爱屋及乌”用采形容有茶癖者 , 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 十、老茶、蜜茶与茶渣 潮州人有不少人藏有老茶 。 老茶的藏法是:选用好茶 , 放于干净陶罐中 , 然后密封罐口 , 埋于大灶火坑之地下 。 因为一般民房中 , 此处为最干燥之地 , 防止万一漏气使茶霉坏 , 若干年后取用 。 此时 , 茶变成褐红色 , 茶叶一触动 , 即变成粉末状 , 茶汤也红褐如血 。 老茶主要作用是退心火和去积滞 , 已在药用而不是品饮了 。 一般用量都不宜多 , 也不能一时饮太多茶水 , 所以还是用工夫茶具冲泡而不是用药锅煮 。 蜜茶 , 是取乌龙茶等条索较紧的好茶叶 , 和蜜一起放于干净无杂味的锅中 , 加热至沸 , 冷却后 , 取置瓶中(有色玻璃器皿也可)放于干燥阴凉 , 避光照热焙之处 , 数天后加热之火性退了即可用 , 置久更佳 。 蜜茶主要是益牌补中退喉火 , 如熬夜咽喉痛 , 声嘶等 。 其使用方法有二 , 一是如冲工夫茶般冲服;一是取出少许 , 口含 , 使蜜、茶缓慢溶解释出 。 后一种方法适于熬夜时 , 边工作边含用 , 不用浪费时间或放开手头工作 。 紫泥小罐用久了 , 它的内壁就慢缓出现一些积垢 , 这积垢就叫茶渣 。 冲罐要积上能看得起眼的茶渣并非易事 , 它是一次次冲泡工夫茶的积淀 , 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艰苦的积累 。 总之 , 积渣也得下“工夫” 。 这种艰苦一是小罐要经常冲茶 , 二是每次冲后 , 用细心保养 , 特别是在初期 , 更要为这种“原始积累”创造条件 。 一般是每次冲后茶粕不要立即倒出来 , 在把残余水滴沥尽后即搁置起来 , 下次冲茶前才去掉 , 如此往复 , 容易积渣 。 茶渣积至一定厚度 , 虽不用再如此 , 但却要注意保持罐内的轻度湿润 , 以免造成开裂容易脱落 。 潮州人为何对冲罐内茶渣如此重视?原来茶渣有若干用处 。 一些人茶瘾来了 , 如一时找不到茶 , 临时办法是用开水冲入有渣之罐中 , 过一小会冲出 , 也可嚼出茶味 。 此无茶之饮 , 可应一时之需 。 还有一种肚痛病 , 挖出一点老茶渣吃下去 , 可暂时救急一下 。 因此对有茶渣之冲罐 , 人们视若宝贝 , 用盆、银、锡、铁丝包在外加以保护 , 有的人现为孤家寡人之物 , 只有自已操罐 , 不让别人拿罐 。 一些财主乡绅或乡里老辈 , 宁可“屈尊”冲给后辈或来访者喝 , 也不令佣人或别的其他人(包括来访者自认辈分小要动手)碰它一下 , 更不能说洗 。 潮州有句俗话:“假力洗茶渣” , 就源出于此 。 十一、工夫茶文化漫议 人们在对饮工夫茶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感受、联想、记述、咏叹和由饮茶派生的人物、事件、传说、轶事 , 伴随社会发展的再创造等等 , 都应属于工夫茶文化的范畴 。 工夫茶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 , 也包括着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 工夫茶文化的内涵主要有: 茶具的欣赏——包括茶具之造型与装饰的演化历史 , 任何人对潮州工夫茶的著述和描绘 , 几乎莫不由此而始 。 茶叶的选择和冲法的讲究——美食与感想 。 饮茶的法门——潮州敦朴的民俗与古风 , 礼让美德之流露 。 人在饮茶中的表现——人的气质与素养 。 品茶者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 不仅仅是对茶的色香味的鉴别 , 而且还有对茶具的鉴别(包括年代、出处、演化、造型、装饰、制作) , 还有表现出来的风度、涵养、饮茶后的品评、议论、吟咏等等 。 工夫茶文化的外延涉及面极广 , 权择要而谈: 茶与烟酒和诗之关系——民间谓嗜烟者为烟鬼 , 嗜酒者为酒徒 , 而对嗜茶者优厚有加 , 称茶客 , 老茶客 。 这是因为饮工夫茶儒雅且因此而误事者少也 。 饮酒吸烟 , 中途常见送上一两杯茶 。 茶 , 对其起缓冲作用 , 且具醒酒、消吸烟造成的口臭之功效 。 潮人尚有茶能解毒说法(合“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之说 。 )饮茶赋诗 , 也是韵事 , 如《西湖记·老君岩》中 , 有秋溪渔渔隐衍虞题联:“托钵僧回 , 碎剪湖云铺破衲;听经客至 , 闻敲石火煮新茶” , 便是绝好联句 。 茶与生活——潮人真如乾隆所语 , 不可一日无茶 。 潮人平日待客 , 第一件事便是茶 。 婚、丧、喜、庆 , 无一离得开茶 , 如过去结婚之日 , 就有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 。 有亲人自海外归来 , 家中媳妇及下辈 , 如第一次见 , 也要得“跪茶”之礼 。 至于丧事 , 如其娘家长辈到来 , 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 , 然后才议事 。 祭祀拜神 , 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 茶文化在其它方面的渗透、延伸——潮州俗语中把办错事 , 帮倒忙或吃力不讨好叫“假力(勤)洗茶渣”;把没出息或办事效果不佳叫做“无茶色”;大家不要再三推辞某件事说“茶无三推(音读“胎”);戏谑牙齿生垢的“老茶脚”……工夫茶文化成了潮州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 工夫茶功能还延展到人们常在品工夫茶的同时洽谈业务 , 商讨、筹划经济活动 , 这在茶几上做生意 , 不会象酒一样有意无意的使人糊涂 , 反会使人清醒 , 有人认为这是工夫茶文化的没落 , 本人认为这在某方面是一种进步 。 究其实 , 这种在茶几上做生意 , 过去的行铺已经有了 , 只不过没有象现在这样普遍罢了 。 的确 , 工夫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 其体系之形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还有待于人们去不断地挖掘、认识与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