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道教与茶【道教与茶,原叶】儒释道, 道教和茶文化的关系, 是大麦茶怎么泡人们谈论最少的 。 然而它们的关系又是最深的 。 也许有人会说, 这是故作惊人之论吧, 其实不然, 从发生学角度看, 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无疑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 而从观念的角度看, 就更是如此了 。 “自然”之“道”及其茶文化内涵 道家的自然观, 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其观念的源头 。 道家对生命的热爱, 对永恒的追求, 都深深地渗透在其自然观中 。 而这对茶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翻开茶文化史的第一页, 我们就可知道,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 是从药用开始的 。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作一则传说而误置一旁, 那就未免过于轻率了 。 其实, 一切神话、传说都深深印刻着人类实践与劳作的痕迹, 从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基因 。 这就是一切始发性文化形态的奥妙所在 。 要知道, 上述这个传说中的茶的老祖宗, 在道教中, 却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成的徒弟 。 《太上老君开天经》 中说:“神农之时, 老君下凡为师, 曰大成子, 作 《太微经》 , 教神农尝百草, 得五谷, 与人民播植, 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 。 ”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如何, 它与道家精神及其自然观是极其吻合的 。 在道家看来,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人的生存必须顺其自然地利用物的自然属性, 这恐怕也是后来的道教充分开掘人的自然潜能——气功, 并发掘物的自然潜能——炼丹的起始观念与内在原因吧! 当然, 这也决定了他们必定会遍尝百药, 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最早发现茶的药用功能了 。 其实, 不必光看神话传说之类, 历史本身就告诉我们, 道家与茶的关系, 比佛、儒更为久远 。 事实上, 中国的茶文化萌芽确为两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 而此时期正是中国文人们为老庄思想陶醉得如痴如狂的时代, 同时饮茶也成为一种文人的生活习惯 。 《僮约》 说:“烹荼净具, 武阳买荼 。 ”即为饮茶习俗的史证 。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亦有以茶代酒之记载, 而晋张华 《博物志》 也同样有“饮真荼, 令人少眠”的说法 。 然而对道家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 《杂录》 中所说“茗荼轻身换骨, 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己载 。 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 《神异记》 :余姚人虞洪, 入山采茗 。 遇一道士, 牵红茶女生三青牛, 引洪至瀑布山, 曰:“予丹丘子也 。 闻子善具饮铁观音的功效与作用, 常思见惠 。 山中有大茗, 可以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 乞相遗也 。 ”因立奠祀 。 后常令家人入山, 获大茗焉 。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 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 。 故事似不可全信, 但仍有真确之处 。 陆羽 《茶经八之出》 关于余姚瀑布泉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 日仙茗, 大者殊异 。 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 《神异记》 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 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 。 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 。 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 也就是今天的茶 。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 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 《尔雅》 时, 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 冬生叶, 一名葬, 蜀人名之苦茶 。 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 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 。 巧就巧在它也是道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形成年代, 也为两汉期间 。 其时, 张陵奉老子为教主, 创“五斗米教” 。 此后, 道教在理论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完善, 上至帝王百官, 下至布衣百姓, 各社会阶层都普遍地对它感兴趣, 而且经久不衰, 影响至今 。 大多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 从而以冷漠态度对待人生及其社会现实 。 而道教却无比的热爱生命, 直接否定死亡, 认为光阴易逝, 人身难得, 只有尽早修仙, 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 。 道教这一内涵特质所体现的是, 重人生, 乐人世 。 这也正是古人崇奉仙道的原因所在 。 显然, 陶弘景所说“苦荼轻身换骨”, 还有西汉壶居士在 《食忌》 中所说:“苦荼, 久食羽化, ”都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而丹丘子, 则是直接给樵夫指点佳茗的仙人 。 可见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认识, 而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 。 无法否认, 使茶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便是道家的首功 。
推荐阅读
- 冬季养生,各种茶类大显神通
- 红茶+牛奶,牛奶为茶解毒
- 饮茶不当易致腹泻 春季喝茶先辨体质
- 广州喝春茶宜早喝乌龙,晚喝红茶
- 福鼎白茶功同犀角的美容名茶
- 喝茶能够抗衰老降血压
- 每天饮茶3-5杯 可助补维生素C
- 虾米茶可治肾虚腰痛
- 绿茶清火红茶消食 花茶提神
- 青萝卜就红茶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