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贪婪导致普洱茶传奇的转折点,茉莉花茶的作用( 二 )


并愿为此大掏腰包 。 至于动机则是千奇百怪 , 附庸风雅者、炫富者等大致都有 。 许多利令智昏的销售商在那个天心村斗茶赛时候 , 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 这样的营运手法对商人而言是镀金和包装 , 而对普洱茶本身来说 , 却是地地道道的泼脏水 , 并成为日后普洱茶遭受诟病的罪证 , 并因此饱受责难和非议 。 回归常识与踏实在警惕外界杀鸡取卵式的炒作时 , 我们也应该反思 。 在满钵金钱和甜言蜜语送上门时 , 某些云南茶企的确也飘飘然了 , 被短暂的利益蒙住双眼 , 把“普洱茶无国家标准”当成有恃无恐的谋利捷径 。 赢得了微薄的利润 , 却失去了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 。 我们还是回归常识吧 。 综合许多茶企老总的说法 , 大叶种制作的普洱茶有四大优势:耐储存 , 历久弥香;耐冲泡 , 喝茶成本不高;滋味足 , 泡数不同感受各异;香气诱人 , 茶壶茶杯可边嗅边把玩 。 至于功效 , 还要各自体会 。 目前云南省政府已耗资数百万 , 调动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研究鉴定 , 许多科学数据将逐渐公布 。 我们还是回归踏实吧 。 按照正常市价 , 茶农每年每亩能收入上千元 , 完全可衣食无忧、温饱满足 , 何必奢望自己种的是金叶子呢?厂家和经销商也能赚取利润 , 持续经营 , 何必妄想倒一手茶就能摇身变富豪呢?何况这摇身一变还充满变数 , 谁敢保证变的不是富豪的另一个极端 。 消费者说 投资的贪婪和恐惧 2008年春季普洱茶市的清冷 , 与2006年茶市的高烧形成强烈反差 。 收毛茶、藏茶饼的钱潮从令人目眩的顶点塌落到鞍马冷落的泥沼 , 以我这样一个对炒股略有心得的人来看 , 两者都是相当的不正常 。 从纯投资的角度看问题 , 茶市和股市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 首先 , 两者都讲究价低时买进 , 价高时卖出;其次 , 两者都强调信心对各自市场的重要 , 有信心就有源源不断的热钱流入 , 就有层出不穷的炒作概念 , 就有诸多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价值泡沫;第三 , 两个市场都存在两种理念和操作手法大相径庭的投资人——只做长线投资的藏家和喜欢快进快出的短线炒家 。 要声明的是 , 我不是普洱藏家 , 对普洱茶产业也不熟悉 , 甚至算不上是内行的品茶人 。 但只要对照茶市冷热中的几个明显缺乏理智的小事件 , 就直觉地感到危机的蕴蓄和商机的来临 。 2006年茶市最为火爆时 , 普洱茶毛茶和青饼曾卖到过数万元一两的天价 。 作为茶叶牛安神茶市中的标志性事件 , 这样的出格之举偶尔拔个尖尚可理解 , 但当年云南茶市出现过多少起这样的天价茶事件 , 相信统计出来不会是个小数字 。 本是量产商品 , 但天价茶的单价居然超越黄金 。 这些天价龙头又拉动了更多的高价茶 , 短线的暴利吸引了巨量的热钱;恶炒的结果就是茶园非理性扩张 , 茶厂一拥而上 , 茶价不断创新高 , 茶商的巨额融资用于囤茶 。 投资普洱茶的声音甚嚣尘上 , 当年的茶市似乎遍地是钱 , 但茶价在偏离正常价值的轨道上越奔越快、越行越远 , 然后就是去年秋冬以来的“价值回归” 。 这个“价值回归”对居家过日子的人一定是好事 , 一片说得过去的357克普洱饼 , 今年的零卖单价是几十元 , 摆个三五年 , 把时间积淀折算进去 , 无论按CPI加成还是银行5年定期存款加成 , 到时价值不会超过180元 。 按正常的品饮习惯 , 这片茶可以喝50-60泡 , 那每泡的花销在3.6元内就搞定 。 这样的消费应是普罗大众认可的水准 , 相信今年定此茶价的人有充分依据 。 但我想问的是 , 同样的青饼两年前按250元以上 , 甚至按300元吃进囤积的投资人 , 诸位的下家会是什么人呢?另外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数目又该如何折算呢?抛开单纯消费 , 投资的烦恼就在于此 , 所有人都应该在贪婪时恐惧 , 但我们当年的选择是随众贪婪 。 很明显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逆市撤离 。 高位被套是投资人永远的痛 。 也许是心悸于茶价的巨幅起落 , 也许是烦恼于囤茶资金的占压与短缺 , 今春茶市投资意义上的反常也令人感叹 。 以气候和水分条件来说 , 今年的春茶质量不会逊于05、06茶季 , 而茶价也回到了普通茶客能够接受的消费价位 。 但无论从茶山传来的信息还是对茶商的调查情况 , 今年的茶市似乎成了惊弓之鸟 , 茶农不敢采 , 茶商不敢收 , 茶厂不敢做 , 茶人不愿藏 , 茶市的收缩似乎到了谈茶色变的程度 。 难以想象的是 , 往年敢于在250元或350元价位入市抢货的普洱茶投资人 , 在今春上等茶饼百元、常规饼四五十元的价位面前反倒惊疑不定、畏首畏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