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茶与禅( 二 )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 , 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 , 据古书记载 , 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 茶寮” , 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 , 切磋经论 , 招待施主宾客 , 啜饮香茗 。 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 , 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 。 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 , 献茶款客的称为“茶头” 。 一些寺院门前还有“施茶僧” , 专为游人惠施茶水 。 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 , 如供奉祖、菩萨、祖师的“奠茶” , 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 , 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等 。 禅僧早起第一件事即饮茶 , 后再礼佛 。 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 。 丛林还立下规矩 , 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 , 新任主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 。 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 。
西藏禅茶方式 , 足以惊人 。 品质优良的砖茶五块值银一两 , 茶壶皆为银质 , 在喇嘛漆台上茶壶茶碗都是碧玉制成的 , 衬以黄金色的茶托 , 甚为华丽 。 尤其是喀温巴穆人喇嘛庙中的饮茶用具更为精美 。 此庙是宗教中心 , 聚集四方僧徒和巡礼和尚 , 经常举行盛大茶会巡礼和尚笃诚信仰 , 用茶款待全体喇嘛四毛名喇嘛 , 各饮茶一杯 , 共八千杯 , 费银五十两 , 行礼仪式是:喇嘛排列成行 , 披庄严法衣静坐 , 年轻僧人 , 端出热气腾腾的茶釜 , 施主拜伏在地 , 就分给众僧 。 与此同时 , 施主大唱赞美歌 , 富裕的巡礼和尚 , 茶中加添点心或牛酪等物 。
3、佛教与种茶、制茶
唐房乔等著《晋书•艺术传》:“敦煌(东汉佛教由此传入)人单道开(西晋末僧徒)不畏寒暑 , 每日服小石子(成药丸子)饮茶苏一、一升”封演《封氏闻见记》:唐玄宗开元年间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人兴禅教 , 学禅方法主要不睡、不吃晚餐 , 只许饮茶 , 禅僧各自备茶 , 到处煎饮 。 茶既可却睡 , 又可充饥 , 加之高山寺庙 , 自然条件优越 , 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 所以自南北朝始 , 山上建立无数寺庙 , 寺院都垦荒植茶 , 凡高册寺院皆僧尼开辟茶园 , 僧尼还要参加种茶生产以满足僧尼日常坐禅的需要 。
由于佛教迷信思想泛滥 , 制茶必先坐禅拜佛 , 南宋胡仔《笤溪渔隐丛话》:“顾渚涌金泉 , 每造茶时 , 太守先祭拜 , 然后水渐出 , 造贡茶毕 , 水稍减 , 至负堂茶毕 , 已减半 , 太守茶毕 , 遂涸 , 盖常时无水也” 。 古今名茶都是长在名山上 , 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 其中大多数为贡茶 , 并且是高山寺庵中僧尼精心创制的如 , 碧螺春(碧萝春)茶 , 产自江苏洞庭山碧萝峰 , 原名“水月茶” , 因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首先制作而得名;乌龙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 , 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著名的顾渚山的贡茶紫笋 , 最早产自吉祥寺;乾隆最爱饮的君山银针则产自君山自鹤寺等等 。
古时名茶 , 至今犹在的 , 乃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佛寺茶园 , 如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徽州松萝庵的松萝、武夷天山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抬贤寺的云雾等 。
古时佛寺出产名茶而今失传的有许多 , 据古书记载的有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杨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天台雁岩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北苑凤凰山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渚吉祥寺、四川唐应灵县金山寺、绍兴云门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洞山寺、及岳阳白鹤茶产地立鹤寺僧园等 。
4、佛教与饮茶风俗向国外传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