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的发展,决明子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中国茶艺的发展,决明子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文章插图

中国茶艺的发展【中国茶艺的发展,决明子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 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 。 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 , 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 , 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 , 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 , 可以大口饮下 。 品是品尝 , 需要细啜慢咽 , 再三玩味) 。 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 , 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 , 后一种方式较晚 , 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
传说神农尝百草 , 一日遇七十二毒 , 以茶解之 。 根据考古和民族学研究 , 中国的茶叶消费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 所谓神农尝百草 , 就是把茶树的嫩芽和嫩叶与其他食用植物一起作为食物 。 后来人们发现茶在吃的时候有解毒的作用 , 于是就煮成汤当药喝 。 这就是所谓的茶才是解决之道 。 平时茶汤也会作为保健的饮料来饮用 , 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是已经采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成汤汁饮用 , 在一些产茶地区 , 自然也会将茶汤作为日常饮料 。 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熬汤的茶叶和完整的茶树籽 , 可见 , 我们民族饮茶的历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 。
但根据现有文献记载 , 直到三国时期 , 我国饮茶方式仍停留在医药和饮用阶段 。 比如汉代文献在提到茶的时候 , 只强调它的提神和保健作用 。 三国时 , 孙皓因为爱臣魏尧不擅饮酒 , 偷偷用茶汤代替了茶汤 , 这就是茶是饮料的明证 。
自西晋以来 , 情况发生了变化 。 四川地区的一些学者参与了饮茶活动 , 开始赋予饮茶文化内涵 。 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诗《登成都白菟楼》中写道:香茶冠六清 , 清香传九州 。 相信香浓的茶汤胜过一切饮品 , 茶的味道传遍全中国 。 茶的香气和滋味与茶的提神、止渴、保健功效无关 , 而是嗅觉和味觉的审美满足 。 西晋学者杜预的《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品茶活动的诗歌 。 诗中除了描写茶树的生长和采摘外 , 还提到了水、茶具、冲泡等环节 , 尤其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 , 描写成冬有雪 , 春有花(如雪 , 春有花) 。 可见茶汤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品尝的 。 《赋》还提到喝茶有调和精神、调和心灵的功效 , 这已经涉及到茶道精神 。 因此 , 中国的茶艺术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
然而 , 中国人的饮茶只是在唐代陆羽的手里 , 才从吃、喝、饮发展到品 , 最终饮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 。 《茶经》中 , 陆羽只简单提到了茶的医疗保健功效 , 明确表示茶性极寒 , 对于最适合节俭饮用的人 , 品茶已经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 , 对唐代的煮茶方法 , 从选茶、用水、茶具、焙茶、研磨、筛粉、烧水、加盐、加水、配茶到品鉴 , 都做了一系列的规范 。 尤其是对茶沫的培养和鉴赏 , 我们格外重视 , 仔细观察 。 泡沫叫唐华 , 薄的叫泡沫 , 厚的叫蛋糕 , 薄的叫茶 。 用一系列具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的美:像浮在圆形水面上的枣花 , 像浮在深潭或小岛弯曲水面上的浮萍 , 像浮在晴空的鱼鳞云 , 像浮在水湄上的大碗茶绿钱 。 而喝茶如此讲求气泡 , 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 而是来自视觉的审美愉悦 。 一碗有气泡的茶汤 , 在陆羽面前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审美对象 , 这也是他富有灵感和想象力的原因 。 可见 , 饮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诗意的生活艺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