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大安“仙人茶”的采摘炒制之旅

仙人|大安“仙人茶”的采摘炒制之旅
文章图片

普通茶只需炒四五个钟 , 而“仙人茶”要文火慢炒七八个钟 。
仙人|大安“仙人茶”的采摘炒制之旅
文章图片

因为山高路陡 , 采摘“仙人茶”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
“仙人茶”又称山子茶 , 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的特产 , 相传已有千年历史 , 生长在莲花山脉高山上 , 地处高山峻岭难以移植 , 味苦回甘、久泡不淡且具有药用价值 。
“仙人茶”长什么样?究竟有多“仙”?作为一种天然高山野茶 , 村民是如何采摘的?
清明前后 , 适逢“仙人茶”一年一季的采摘节点 , 采访人员跟着大安村村民杨俊豪、邱冠发走进大山深处 , 一探采摘、炒制“仙人茶”全过程 。
7时20分:艰难的上山
早晨6时30分 , 沿着清澈的赤石河 , 采访人员穿越胡安村成片美丽田野 , 来到了大安村龙兴村民小组 。 群山巍峨 , 空气清新 , 这里仿若世外桃源 , 令人心旷神怡 。
7时20分 , 杨俊豪与邱冠发骑上摩托车 , 向大山深处进发 。 越往深处道路越崎岖 , 高山耸峙 。
8时30分 , 抵达山腰一处水库 , 再往上摩托车已无法通行 , 只能步行登山 。 山高林密 , 山间很多石头布满青苔 , 一行人要抓住树枝借力上山 。 约摸又过了半小时 , 最终到达“仙人茶”生长的海拔高度 。
正因为山高路陡 , 采摘“仙人茶”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 邱冠发的父亲回忆 , 当地上山采茶的历史由来已久 , 自己十二三岁就跟母亲采“仙人茶” , 常常要徒步两三小时上山 , 下来时两腿酸痛发抖 。
9时10分:搜索式采茶
跟人工种植的茶园不同 , “仙人茶”比较分散 , 只能边搜寻边采摘 , 用脚步丈量一个个山头 。 9时10分 , 杨俊豪和邱冠发陆续有了发现 , 只见零散生长的茶树藏匿于蕨类、桉树丛中 , 高一米至数米不等 。 两人各自斜挎一个大帆布袋 , 先把低处嫩叶摘掉 , 然后再把高枝拉下来用手指掐茶叶 , 碰到很高的树还需两人配合 。
身强力壮的两个小伙在接近原始状态的丛林中健步如飞 。 这份默契来源他们的共同经历:都是1987年出生 , 小学同学 , 都曾参军入伍、外出打工 , 后来又返乡发展 。 2013年 , 杨俊豪离开打工6年的深圳工厂 , 回到家乡 , 采“仙人茶”也成为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时近中午 , 收获已然不少 , 两人脸上手上汗水与山灰交织 , 还有斑驳被茅草割伤的印痕 。 他们找了一处平坦地带歇息 , 从袋子里拿出一早准备好的饭团 , 就着榨菜和咸鱼干大口吃起来 。
“每年就清明前后野茶开叶这一个月最适宜采摘 , 过季茶叶太老就不行了 。 ”邱冠发说 。
午饭后 , 两人又在山上搜寻了两个小时 , 就到了该下山的时候 。 “我们年年上山都容易迷路 , 而且山上豹子、野猪偶有出没 , 一个人不敢上山 。 ”邱冠发去年7月和朋友上山采石螺 , 在牛腩坑遇到一头两眼发亮的野兽 , 后来根据长尾、斑点、类似烧焦的臭味 , 他和村民分析可能遇上了豹子 。
16时30分:全手工炒茶
16时30分 , 杨俊豪和邱冠发满载而归 , 稍微休整 , 加上前两天采回来的茶叶 , 便开始手工炒茶 。
首先是晾青 。 新鲜的茶叶倒在两个大扁箩上晾晒半个小时 。
接着是杀青 。 烧柴生火 , 将专门炒茶的大铁锅烧红 。 杨俊豪反复用手探了探锅底 , 估摸温度适宜 , 马上将一大盘晾晒好的茶叶倒下去 , 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 。 他同时用手迅速搅拌茶叶 , 太烫的时候改用Y字形茶树枝翻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