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莆田鞋”的自我救赎( 二 )


2021年 , 莆田出口鞋子3.3亿双 , 货物价值148.2亿元 , 但在全市四千余家鞋企当中 , 真正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过十几家--目前 , 这十几家品牌都被囊括在“莆田鞋”集体商标授权企业名单当中 。
“拿来主义”的代价
掌握大量的技术之后 , 摆在代工厂家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走到台前做自主品牌 , 和外国品牌竞争;一是走到幕后做假货 , 做山寨产品 。 显然 , 晋江鞋企选择了前者 , 而莆田鞋企选择了后者 。
实际上 , 莆田鞋企也不是没有想过做自主品牌 , 但由于用户认可度低 , 消费者不买账 , 早期的“莆田牌”都输给了外国品牌 。 而对于大多数代工厂家来说 , 有现成的材料、机器、流水线 , 有现成的设计和高额的利润 , 不要名分 , 躺平了做仿版、挣快钱 , 又何乐而不为呢?
据一位莆田鞋分销商称 , 有时国外品牌的新品还未上市 , 该款式的设计图纸就已经通过内部人士流到各个仿品工厂手里 , 他们用几乎相同的工艺生产 , 再低价出售 , 利润率可以超过七成 。
有媒体报道 , 在“炒鞋”火热的时候 , 国内市场里的十双假鞋 , 就有九双从莆田发货;全球每三双耐克鞋 , 就有一双是来自莆田的假货--假鞋未必都出自莆田 , 但莆田假鞋绝对“名声在外” 。
产品|“莆田鞋”的自我救赎
文章图片
《纽约时报》发布的真假耐克鞋对比 , 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
而莆田假鞋的质量 , 也的确做到了令人“叹为观止” 。 2007年 , 中美警方联合在美国布鲁克林的两处仓库查获近30万双假耐克鞋 , 市场价值超过3100万美元 , 为此 , 《纽约时报》采访人员特意赶赴莆田 , 调查结果发现 , 这里做出来的品牌鞋确实“真假难辨” 。
一位莆田老板透露 , 新品上市之后 , 他们会买两双正品鞋 , 一双用于拆解 , 便于研究材料;一双用于仿制后的重复比较 , 直到肉眼看不到差异为止 。 2014年 , 温州质检院对高仿阿迪达斯ZX700跑鞋进行检测 , 发现其材质与正品相同 , 耐磨性和耐折性也几乎相同 , 仅在鞋底的硬度上有细微的差别 。
完整的代工产业链、与正品几无差别的外观和品质 , 加上低廉的价格 , 甚至造成消费者“知假买假”的消费潮流--社交平台上 , 有时尚博主公开宣称自己的阿迪、耐克都是莆田造;2018年 , NBA球星尼克·杨来华 , 也大赞莆田造“椰子鞋” 。 由此 , 莆田鞋被贴上“假冒不伪劣”的标签 。
2020年10月 , 时任莆田市市长李建辉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自嘲:“有一个尴尬的笑话 , 如果你的耐克鞋穿两年就坏了 , 是真的耐克;如果穿三年才坏 , 那就是莆田做的 。 ”
这就像一个悖论 , 山寨鞋虽然是代工发展的畸形产物 , 但做出了效益 , 做出了品质 , 同时不用承担品牌维护运营的成本;同时 , 对国外品牌大搞“拿来主义” , 产业越做越大 , 却做坏了城市形象 , 使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越做越低 。
长此以往 , 莆田鞋也尝到“短视”的苦果 。 “想要什么货工厂都能做 , 比如高仿椰子鞋 , 出厂价也就在200元左右 。 ”一位曾从事鞋业B2B行业的人士吐槽 , 现在鞋子从出厂到消费者倒手了很多次 , 渠道与渠道之间分属哪一级、利润多少 , 链条上的各方都不清楚 。 市场太乱 , 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
抓住公用品牌机遇期
面对这杯自酿的苦酒 , 一些莆田厂商企图另起炉灶 , 打造原创品牌 , 但即使产品设计出来 , 也没有办法完全自行销售 , 只能把原创设计卖给外国品牌 。 莆田鞋业 , 必须联合杀出一条血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