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贡茶,喝茶有什么好处( 二 )


在宋神宗熙宁以后 , 北苑贡茶中又一种比小龙团更精美的茶诞生了 , 它的名字叫"密云龙" 。 密云龙一出 , 到了皇宫后近臣和皇戚们纷纷向皇帝索取 , 弄得皇帝烦恼之极 。 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瑞云祥龙"跃居密云龙之上 , 成为贡茶魁首 。 至宋徽宗双观1107-1110年)初 , 皇帝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 。 此时 , 作为贡茶名品的 , 已由从一二只到了一大批 。 突出的如"试新"、"贡新"、"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 。 其中"无比寿芽"、"试新"和"贡新"合称三色细芽 。 自三色细芽出来后 , "瑞云祥龙"已是屈居其下了 。
但是 , 三色细芽还不是终点 。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 , 又一个善于造茶献媚的转运使郑可简 , 别出心裁 , 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 , 即"将已拣熟芽 , 再剔去 , 只取其心一缕 , 用珍器贮清泉渍之 , 光明莹洁 , 若银丝然 , 其制方寸新,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 。 龙凤贡茶发展到了"龙园胜雪" , 其精美程度可算达到了一个极点 。 在北宋160多年间 , 北苑贡茶的名品达到四、五十种 。
⑶元、明、清贡茶
元明清三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 , 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 , 都呈平淡之势 。 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性 , 生活习惯乃至茶类的变化等原因 , 使贡茶的封建礼制性质及唐宋形制规模遭到较大的冲击 。
元朝贡焙 , 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 , 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 。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 , 称"御茶园" , 专制贡茶 。 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 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 , 制石乳数斤入献 。
明代初期 , 贡焙仍因元制 , 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 , 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 , 因此 , 下了一道诏书 , 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 , 诏建宁岁贡上供茶 , 罢造龙团 , 听茶户惟采芽以进 , 有司勿与 。 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 , 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 置茶户五百 , 免其役 。 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 , 故有是命" 。
此后 , 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 , 采用散茶 。 但是 , 明代贡茶征收中 , 各地官吏层层加码 , 数量大大超过预额 , 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 。 根据《明史·食货志》载 , 明太祖时(1368-1398年) , 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 , 到隆庆(1567-1572)初 , 增到二千三百斤 。
到了清代 , 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 , 凡佳皆进 。 有些地方名茶 , 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 , 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 南巡江苏太湖时 , 巡抚宋荦购到朱正元独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 , 康熙饮后 , 认为茶极好 , 但名字欠雅 , 因而赐名为"碧螺春" 。 自此 , "碧螺春"名震四方 , 作为贡品 , 年年进朝 。
最典型的是杭州西湖龙井茶 。 相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乾隆在杭州微服私访 , 在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制的龙井茶 , 感到香、味特佳 , 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 。 从此 , 龙井茶声誉鹊起 , 每年贡数剧增 , 对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
元、明、清贡茶 , 与唐宋时期相比 , 具有征贡区域宽 , 新产品多 , 随机性强的特点 , 同时 , 贡茶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贡茶已不单纯是作为皇室饮品的特供物品 , 而已具有一种很强的政府向地方征收的实物税的性质了 。
3.宋代贡茶
到了宋代 , 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 , “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 。 帝王嗜茶 , 也数宋代最甚 ,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1125年)更是爱茶颇深 , 亲自撰写《大观茶论》 。 皇帝嗜茶 , 必有佞臣投其所好 , 以求幸进 。 因此 , 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 除保留宜兴和长兴的顾渚山贡茶院之外 , 在福建建安又设专门采制“建茶”的官焙 , 规模之大、动员役工之浩繁 , 远远超过顾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