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贡茶,喝茶有什么好处( 四 )


宋代初期 , 北苑贡茶数量并不多 , 据《宜和北苑贡茶录》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仅献五十片 , 后次第增加 , 至宋哲宗元符(公元1098~1100年)时 , 以片计 , 竟达一万八千 , 与初期校 , 已多数倍焉 。 然亦不能称盛 , 至于今(宋徽宗宣和年间)已达四万六千一百余片矣 。 可见宋代北苑贡茶有了很大的发展 。
北苑贡茶的品目 , 据熊苦《宣和北苑贡茶录》载 , 计有40多个:贡新、试新、白茶、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液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尝、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比、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香口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以上号称细色) 。 拣芽、大龙、大风、小龙、小凤(以上号称粗色) 。 还有琼林毓粹、治雪呈祥、壑源佳品、旸谷先春、寿岩却胜、延年石乳等 。
以上北苑贡茶 , 多数是以雅致祥瑞之意命名 , 以讨得宫廷皇室的欢心 。 上述贡品茶 , 一年分十余纲(次) , 先后运至京师(现河南省开封市) 。 惟“白茶”和“龙团胜雪” , 惊蛰前(三月初)即行采制 , 十日而完工 , 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 , 是以号曰“头钢” 。 “玉芽”以下 , 依先后顺序 , 及至献毕 , 复已过半矣 。 欧阳修诗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 , 京师三月试新茶 。 ”建安(建瓯)离京师(开封)三千五百里 , 每年采制新茶开始时 , 都要举行开焙仪式 , 监造官和采制役工 , 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 。 造出第一批新茶 , 快马直送京师 。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 , 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1186年)介绍 , 基本过程是:采茶、拣、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烟焙、过汤出色、晾干 。
采茶:规定在天亮前太阳未升起时开始采茶 , 因夜露未干时茶芽肥润 , 制成之茶色泽鲜明 。 北苑凤凰山上有打鼓亭 , 采茶时节 , 每日五更(晨4时)击大鼓 , 令群夫在凤凰山集合 , 监采官发给每人一牌 , 入山采茶 , 并规定一律用指尖采摘 , 以防茶芽受损 , 至上午八时鸣锣召回采茶群碨 , 防止多采 。 上凤凰山采茶者日雇250人 。
拣茶:因采来的茶叶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一芽二叶)、乌蒂等 , 选出形如鹰爪的小芽用作制造“龙团股雪”和“白茶” 。 制龙团胜雪的小芽先要蒸熟 , 浸入水中 , 剔出如针的单芽称“水芽” 。 从品质来讲 , 水芽最佳 , 小芽次之 , 中芽再次 。 紫芽、白合、乌蒂均不用 , 一旦混入 , 茶饼表面将有斑驳 , 且色浊味重 。
蒸茶:选用的茶芽经反复水洗清洁 , 置甑器中 , 待水沸后蒸之 。 蒸茶要适度 , 不宜过熟或不熟 , 过熟则色黄而味淡 , 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淀 , 且有青草味 。
榨茶:榨茶前将蒸熟的茶芽(称茶黄)淋水洗数次 , 促其冷却后 , 用布包好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 , 再置大榨床 , 压榨去膏(除去多余的茶汁) 。 如果是水芽 , 要用高压榨之 。 压后取出搓揉 , 再压榨(称翻榨) , 反复进行至压不出茶汁为止 。 这一点与顾渚贡茶制法不同 , 顾渚茶畏膏流失 , 而北苑贡茶则畏出膏不尽 , 否则团饼茶色浊而味重 。
研茶:研茶工具 , 以柯为杵 , 以瓦为盆 。 将榨过的茶叶置陶盆中 , 用椎木研之 。 研之前先加水(凤凰山上的泉水) , 以每片茶的数量定加水量 , 如制龙团胜雪与白茶 , 每片加水十六杯 , 制拣芽加水六杯 , 小龙加四杯 , 大龙凤加二杯 , 其余均为十二杯 。 边加水边研 , 每杯必至水干茶熟而后研之 , 茶不熟 , 茶饼面匀 , 且冲泡后易沉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