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藏今 茶具之王——紫砂壶

 江苏宜兴的蜀山、鼎山二镇以生产紫砂工艺陶器蜚声中外, 品种包括壶、杯、瓶、盆、枕、文房用品及人物造型等等, 其质地精密、色泽古朴、风格典雅, 深得人们喜爱 。 在众多品种中, 紫砂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而备受收藏者、文人雅士的珍爱与青睐 。
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 。 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 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 陶壶应运而生, 风靡天下, 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 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 。 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 名品迭出, 身价大增 。 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 是因为在明末清初时, 社会矛盾异常复杂, 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 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 追求返朴归真的意趣, 在壶饮中寻找寄托、寻找质朴、寻找自然与闲雅 。 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 。 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 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 用紫砂壶贮茶纳茗, 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
紫砂陶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 经选泥、养土(窖藏一段时间)、洗泥等许多工序后才能制作 。 并因泥色和质地的不同, 泥料呈现出各种色彩, 如石黄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 。 制陶艺人往往又以不同质地的陶土加以调和、进行创新 。 如老泥与天青泥、石黄泥调和即呈古铜色;梨皮泥和细白泥调和呈淡墨色等等 。 人们通常见到的紫砂壶, 主要原料是紫砂泥, 其颜色紫红, 质地细腻柔韧 。
烧成后的紫砂壶分几十种颜色, 主要有海棠红、猪肝红、大刺红、葵黄、芝麻黄、豆青、墨绿、榴皮、葡萄紫、琅王干翠等 。 又有圆球、鹅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将军盔等各种壶体变化造型 。 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 紫砂壶的外型款式虽千姿百态, 但总的来讲, 可分为四大类型:
光素型 。 这类壶外形简朴无华, 表面光滑, 富有自然光泽 。 根据圆球、圆柱、四方、八方等几何形状为依据而制作 。 常见有圆壶、四方壶、六角菱花壶、直腹壶等 。
仿生型 。 这类壶以塑捏为主, 做工精巧、结构严谨 。 多仿照树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实、叶片及动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状制作, 栩栩如生、质朴亲切 。 常见的有松段壶、梅桩壶、扁竹壶、南瓜壶、鱼壶、猫壶、船形壶、蒲包壶等 。
艺术型 。 这类壶不仅造型多变, 往往又集书画、诗文、雕塑、泥绘、彩绘、包锡镶嵌等于一体, 给人以综合性的艺术享受 。 常见的有浮绘山水壶、双喜壶、汉简壶等, “曼生壶”是其代表作 。
特种型 。 这类壶包含两个品种:一是含有现代陶艺意味, 不受传统壶艺约束, 充分展示作者个性并刻意创新的紫砂壶 。 一种是专门为福建、广州、台湾啜饮乌龙茶制的特殊茶具, 又称功夫茶具 。 此类紫砂壶体态娇小, 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 而与壶配套的4个茶杯更是小得出奇, 如同半个乒乓球, 容量仅5毫升左右 。
除以上4种大的类型外, 还有许多混合型的紫砂壶, 林林总总, 各有风韵 。
受紫砂壶制作的繁复工艺和制陶艺人们的名气以及名人名壶拥有者的地位象征等因素的影响, 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一直身价不减, 许多收藏家甚至倾其家财而求一紫砂珍品 。
随着宜兴紫砂壶的收藏热及它的经济价值增大, 目前市场上出了许多伪劣之作, 或冒前人名作;或用异地劣泥, 工艺及质地十分粗糙, 紫砂收藏者必须认真辨别才是 。 一般来讲, 真品的壶身分量较重, 色泽光润, 质地细腻, 敲之明脆铿锵 。 同时, 壶底和壶盖内(甚至在壶把及提梁的下方)均有阳文名章款识, 伪劣之作大多体轻、色暗、质粗、声闷或无名章款识, 即便有, 也是阳文阴文混杂, 字迹潦草模糊 。 更有壶体上涂以川蜡、地板蜡等使其色泽光亮以充上品者, 或涂以柏油、鞋油以充古器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