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倒流壶与公道杯


巧夺天工的倒流壶与公道杯

文章插图

“倒流壶”和“公道杯”是我国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陶瓷酒具 , 是古代陶瓷工艺与先进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 。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有顺治五彩八仙人物纹桃形倒流壶(图1) , 高17厘米 , 腹径1】厘米 。 壶体寿桃形 , 下承外卷的高足 , 曲柄 , 长弯流 , 流上有3片桃叶与壶体相连 , 壶底有一个小孔 。 壶身用五彩绘八仙人物中的四人 , 一面画曹国舅和蓝采和 , 二人上方有一只飞翔的仙鹤;另一面画韩湘子和铁拐李 , 两人之间有一只梅花鹿 , 左上角用红彩书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八首》之五中的两句诗:“西望瑶池降王母 , 东来紫气满函关” 。 画面寓意“八仙祝寿”和“鹤鹿同春” , 都是清初景德镇瓷器上流行的贺寿类吉祥图案 。
倒流壶又称“倒灌壶”“倒装壶” , 设计非常巧妙 。 它的顶部完全封闭 , 液体需由设在壶底的小孔注入 , 当壶放正后 , 底部的注入水孔滴水不漏 。 这种奇特的酒具实际上是利用了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 。 倒流壶的内部设计了两个隔水管 , 中心隔水管底部连接壶底小孔 , 上端则高于壶中的酒面 , 这样酒壶正置时壶底的小孔不会漏酒;另一个隔水管在壶流处 , 确保向壶中注酒时酒不会由壶流溢出 。 如此精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
倒流意并非清代景德镇的新品种 , 早往北宋初期 , 陕西铜川耀州窑就烧造过精美的倒流壶 。 1968年 , 陕西省彬县出土r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 这件五代末至北宋初由耀州窑生产的倒流壶通高18.3厘米 , 腹径14.3厘米 , 壶身呈圆形 , 壶盖连体可:能打开 , 提梁上塑一飞凤 , 壶流做成子母狮形 , 造型生动逼真 。 腹部用深刀雕刻大朵缠枝牡丹 , 下腹刻饱满的莲瓣纹 。 壶底有一个五瓣梅他孔 , 注酒时将壶倒置 , 酒从母狮口中外溢时方盛满 , 将壶放正后 , 滴酒不漏 。 这件倒流壶巧妙地把连通器原理运用到制瓷工艺中 , 同时义创造性地将凤凰、子母狮这些瑞兽形象融人造型之中 , 显示出古代陶瓷匠师的聪明才智 , 也让我们领略了宋代先进的制瓷工艺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水-F 。
公道杯也是利用科学原理制作的一种瓷质饮酒器皿 。 图2是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中期豆青青花荷叶形公道杯 。 杯体荷叶形 , 施青翠的豆青釉 。 杯中站立一老寿星 , 寿星手捧仙挑 , 头部施白釉 , 衣衫用青花涂染成蓝色 。 杯内底和外底各有一小孔 , 如果将酒斟至寿星胸前的仙桃之处 , 杯中的洒一滴不漏 , 但若继续斟酒 , 超过了仙桃处 , 杯中的酒就会由底部的小孔一滴不剩地全部触出 。 公道杯运用丁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 , 奥妙就在于杯内底和外底的两个小孔 。 从外观上看 , 两孔之间并不相通 , 但实际上两孔之问有一条“U”形弯管相连 , 弯管隐藏任寿星体内 , 而仙挑的位置就是这条U形弯管的最上端 。 当人们向杯巾注酒时 , 酒会从杯内底的小孔进入弯管 , 当杯内的洒超过了仙桃的位置 , 酒的平面因高出弯管顶端而产生压力 , 这时弯管内就会产生虹吸现象 , 杯内的酒在虹吸作用下由内底的小孔顺着弯管泄向杯底 , 瞬间就可将杯中的酒抽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