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囤粮指南:全国最受欢迎的19种罐头( 二 )


如今 , 豆豉鲮鱼成为很多广东人的居家必备 。 “每逢夏季 , 对油腻饭菜无感时 , 熬点白粥 , 搭配一盒豆豉鲮鱼罐头 , 立马胃口大开 。 ”广东人周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
掀开薄薄的盒盖 , 铺满豆豉的油汁里 , 是一条条散发豆豉香的鲮鱼 。 炸过的鱼骨不用剔除 , 反而越嚼越香 。
鱼肉更是没有一点腥味 , 肉香的层次却更丰富 。 吃起来酥嫩有韧劲 , 每一口都是满满的豆豉香 , 甚至比刚出锅炒的豆豉鲮鱼更入味 。
夹一颗豆豉送进嘴里 , 感受豆豉在齿间咀嚼、融化的过程 , 鱼肉的鲜香与豆豉的酱香味交织在一起 , 足以让人称绝 。

豆豉和鲮鱼都是广东特色食品 图源:视觉中国
美食家蔡澜先生在谈及豆豉鲮鱼罐头时曾说过:“天寒地冻 , 当肚子饿时 , 来一大碗热腾腾的白饭 , 夹一块豆豉鲮鱼吃 , 绝对没有比这更美妙、更令人满足的饭菜 。 ”
在广东人的菜单上 , 豆豉鲮鱼罐头可不止是配白粥、白米饭 , 只需稍微加工 , 就能成为餐桌上的一盘上品菜 。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 , 用豆豉鲮鱼罐头油麦菜 , 蔬菜稀释罐头中的油 , 豆豉的酱香又可以遮盖油麦菜细微的苦涩 。 入口 , 清爽而不单调 , 味道浓郁而不油腻 。
在广东 , 几乎每家粤菜餐厅都有豆豉鲮鱼炒油麦菜这一道菜 。 就如同湘菜中的农家小炒肉 , 这一道菜是否镬气十足 , 一定程度能体现这家餐厅厨师的水平 , 毕竟这是本地人的独特回忆 。
“半罐豆豉鲮鱼炒油麦菜 , 小时候爷爷奶奶常做给我吃的 , 他们还会把鲮鱼都夹给我吃 。 ”这口味道 , 也是周颖的童年味道 。
华东地区:
家有喜事 , 必开午餐肉
在长三角人们记忆里 , 少不了午餐肉罐头 。
午餐肉罐头最初是舶来品 。 它诞生于1937年的美国 , 一开始定位是军粮 。 二战结束后 , 上海稍微富裕点的家庭会经常托人买军队剩余的午餐肉罐头 。
于是 , 这种名为“肉” , 吃起来Q弹、香味独特的罐装食物 , 开始在上海走红 。
1957年 , 上海梅林罐头厂请来斯洛伐克专家 , 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午餐肉罐头 。 因为价格不菲 , 最初能消费得起的家庭并不多 。
演员陈冲曾在自己的微博发文回忆 , 1979年自己还是18岁 , 在拍摄电影《小花》时 , 眼巴巴的羡慕同剧组的演员有午餐肉罐头吃 。 “也许十八岁生日那天 , 吃到了午餐肉 , 那一定是幸福的 。 ”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 家有喜事请客吃饭 , 一盘切得规规矩矩的午餐肉成为必不可少的菜品 。
那会 , 用一盘午餐肉待客 , 和现在端出鸡鸭牛羊等硬菜待客 , 是差不多的礼遇 。
当改革开放逐渐深入 , 经济飞速发展 , 午餐肉罐头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
在一个家庭里 , 打开午餐肉罐头 , 仿佛是父亲的特权 。 因为旧式包装是需要用底部小钥匙把盖子转开 , 扣出整个午餐肉 , 整个过程需要力气 。 当父亲打开包装 , 一股独特的肉香扑鼻而来 , 让人不自觉地咽下口水 。

午餐肉常常都与鸡蛋搭配 图源:微博截图
如何料理午餐肉 , 成为母亲接下来的任务 。 打一个鸡蛋 , 将午餐肉切成薄片浸泡在蛋液中 , 再夹起放进平底锅里 , 将其煎至两面微金黄 。
最后一步是淋上辣酱油或者番茄酱 。 浸过蛋液的午餐肉 , 表皮酥脆 , 内里嫩滑 , 口感层次更加丰富 。 鸡蛋与午餐肉的味道相融合 , 香而不腻 。
在物资丰富的年代 , 长三角把更多本土美食放进罐头 , 不论是红烧排骨、梅菜扣肉、油焖笋 , 还是四喜烤麸、排骨莲藕汤等 , 人们随手拿出几罐 , 稍微加热摆盘 , 就能轻易做成一桌家常大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