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 , 由陶器发展而成 , 是一种新质陶器 。 它始于宋代 , 盛于明清 , 流传至今 。 据说 ,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时 , 好饮茶 , 为便于外出时烹茶 , 曾烧制过由他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 , 以试茶审味 , 后人称它为“东坡壶”或是“提梁壶” 。 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 , 紫碗莆粟盘龙茶”就是诗人对紫砂茶具赏识的表达 。 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 ,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 , 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 。 这种陶土 , 含铁量大 , 有良好的可塑性 , 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 。 优质的原料 , 天然的色泽 , 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矗;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 , 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 , 造型多变 , 富含文化品位 , 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 , 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 。 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 , 就是泡茶不走味 , 贮茶不变色 , 盛暑不易馊 。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 , 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 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 。 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 , 方非一式 , 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 。 一般认为 , 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 , 必须具有三美 , 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 , 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
漆器茶具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 , 掺进所需色料 , 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 , 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 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 ,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 , 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 , 但尽管如此 , 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 , 包括漆器茶具在内 , 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 , 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 。 特别自秦汉以后 , 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不多 , 存世之物更属难觅 , 这种局面 , 直到清代开始 , 才出现转机 , 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时人的注目 。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 , 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 , 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 , 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 , 再连上几道漆灰料 , 然后脱去模型 , 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 , 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 。 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 , 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 , 壶、杯、盘通常呈一色 , 多为黑色 , 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 , 并融书画于一体 , 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 , 色泽光亮 , 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 , 能耐温、耐酸碱腐蚀 。 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 , 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 , 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 , 但属粗放饮茶 。 当时的饮茶器具 , 除陶瓷器外 , 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 , 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 。 这种茶具 , 来源广 , 制作方便 , 对茶无污染 , 对人体又无害 , 因此 , 自古至今 , 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 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 , 无法长久保存 , 失却文物价值 。 只是到了清代 , 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 , 它既是一种工艺品 , 又富有实用价值 , 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 , 多为成套制作 。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 , 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 , 外套用精选慈竹 , 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 , 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 , 经烤色、染色 , 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 , 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 这种茶具 , 不但色调和谐 , 美观大方 , 而且能保护内胎 , 减少损坏;同时 , 泡茶后不易烫手 , 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 。 因此 , 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 , 不在其用 , 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