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 与“弟窑” 。 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 。 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 , 又名弟窑 。 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 。 ”是否真有兄弟二人 , 王无可考 。 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 。 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 , 即所谓哥窑瓷 , 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 特点是"胎薄如纸 , 釉厚如玉 , 釉面布满纹片 , 紫口铁足 , 胎色灰黑" 。 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 , 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 , 裂纹无意而自然 , 可谓天工造就 , 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 。 另一类胎白釉青 , 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 , 豆青次之 , 即所指的弟窑 , 被誉为民窑之巨擘 。 青翠的釉色 , 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 , 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 南宋中晚期起 , 尤其是在元代 , 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 , 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 , 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 , 装饰独具神韵 。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 , 著称“弟窑”或“龙泉窑” , 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 , 称“哥窑” 。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 , 釉色青碧 , 光泽柔和 , 晶莹滋润 , 胜似翡翠 。 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 “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 , 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 , 素有“紫口铁足”之称 , 与釉面纹片相映 , 更显古仆、典雅 , 湛称瓷中珍品 。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 , 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 , 更有新的突破 , 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 , 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6年5月20日 , 该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6月5日 ,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 浙江省龙泉市的徐朝兴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南朝
【龙泉青瓷的发展史】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 , 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 , 开始烧制青瓷 。 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 , 皆灰胎青黄釉 , 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 。 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 , 操作简单 , 制作粗糙 。
宋代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 , 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 , 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 , 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 。 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 , 皆淡青色釉青瓷 。 胎壁薄而坚硬 , 质地细腻 , 呈淡淡的灰白色 。 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 , 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 。 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 , 谓之乞讨色 , 钱氏所贡 , 盖同于此 。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 元祐七年(1092)龙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规模疏浚整治 。 水上交通的开发 , 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 , 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
- 紫砂壶艺中民间美术理念的体现
- 紫砂文化的“五美”。
- 双桥毛尖茶的酿造工艺,名茶
- 瓷器收藏的保养
- 茶可以喝 也可以吃,荷叶茶的作用
- 茶的世界,槐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 Excel中的count函数怎么用
- 快餐文化下的普洱茶,茶叶加盟
- 中国茶道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信阳毛尖功效
- 使用ps去掉双下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