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养生动作慢 养生五字诀( 三 )


不管老人们走入养老院的初衷如何,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都是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最重要原因,离开生活多年的家,多多少少有一丝无奈 。目前我们的社会服务尚不完善,因此,养老院成了很多老人需要享受服务时别无选择的选择 。
专家指出,对于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老人来说,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情的慰藉和相对隐秘的个人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社会对这些老年人的关注不应该只注重物质层面,放弃其精神层面 。如果社会化服务趋于完善,老人大可不必选择养老院 。养老院的收养重点应该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现在恰恰被排斥在养老院的门外 。即使是在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到社会机构养老的老人也只有5% 。中国养老业的发展不能盲目一哄而起,而是要选择一条投资最少、效益最好的道路,走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路 。
社会养老方式能否被社会接受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尚属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渡性阶段,这个过渡表现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整体性发展,即由结构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型一一社会福利社会办,和机制转型——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福利,两种转型均有益于养老机构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结构转型相关的问题,即越年轻者收入越高,年龄越大者收入越低:整体偏低的平均工资造成退休金平均水平偏低,致使养老院的需求能力与支付能力产生很大差距,即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而这种状况不仅现在存在,预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都将继续存在 。
私人企业纷纷涌向养老机构的结果,导致养老结构的供给超出了需求,社会资源由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硬件”过多的情况下,却忽视了“软件”的建设 。大部分养老院精神生活很单调,也有一些养老院的环境和服务都很好,但收费高,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张运藩教授指出: “社会养老方式能否被社会接受,关键看养老机构能否提供物质,特别是精神和服务方面的帮助 。”
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养老和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人的家庭观比较牢固,特别是人到老年后,地缘文化观念更加浓厚,左邻右舍的情感维系也更为重要,老年人一般都乐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 。据统计,目前有90%的老人乐于接受居家养老的模式 。
中外社会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 。
居家养老并不是简单的指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把居家住房变成一个老年公寓 。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对于人口众多、居住密集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中国来说,是很适合的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满足多数老年人在家里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不占用土地资源,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经济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稳定的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