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 。 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 。 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 。 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 。 其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又被称为“美容茶”“ 健美茶” 。 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 。 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 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 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 。
一、历史传承
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茶历史 。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 。 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 。
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 ”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 。 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 。 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获得发展 。
文章插图
二、制作工艺
1、采摘
(1)季节
闽南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周期长,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 。 具体采摘期因品种、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 。 一般采摘期,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秋茶在秋分前后,冬片在霜降后 。 各茶季的采摘间隔期为40-50天,在具体掌握上,应做到“开头适当早,中间网刚好,后期不粗老” 。
(2)标准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叶梢比红、绿茶成熟 。 其采摘标准为:待茶树新梢长到3-5叶将要成熟,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俗称“开面采” 。 所谓“开面采”,小开面为新梢顶部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面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 。 一般春、秋茶采取“中开面”采;夏暑茶适当嫩采,即采取“小开面”采;产茶园生长茂盛,持嫩性强,也可采取“小开面”采,采摘一芽三四叶 。
茶农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虎口对芯采摘法”,即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从芽梢顶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将茶叶采下 。 一般采叶标准是:长三叶采二叶,长四叶采三叶,采下对夹叶,不采鱼叶,不采单叶,不带梗蒂 。 采摘时,应做至“五分开”,即不同品种分开,早午晚青分开,粗叶嫩叶分开,干湿茶青分开,不同地片分开,以利于提高毛茶品质 。
(3)天气
春季乌龙茶采制季节,常遇阴雨连绵的大气,这对优质乌龙茶品质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 特别连续的阴雨天气,鲜叶水分多,又无法晒青,致使做青“走水消青”困难,内含物质不能正常转化,从而也就无法形成优质乌龙茶 。 在一日中,由于鲜叶采摘的时间不同,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
早青 。 上午10时以前采摘的鲜叶,大多带有露水,其制茶品质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