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的生命力, 在于其十分适应于潮人民性、民风, 因而能够植根于潮汕文化的土壤 。 工夫茶道之行, 和潮人的心态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十分吻合的 。
工夫茶适于潮人的精细心理 。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潮人的精细性格特征, 不仅在务农、做工、经商乃至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中皆如此 。 工夫茶从程序至茶具、用火、茶叶每个环节都有许多讲究 。 即使一个小小的炉, 潮人也要在炉下部加一个可以拉动的门, 以控制火候 。 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洒茶法, 更是生动精辟的总结,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即使将茶壶改成盖瓯, 这“高冲低筛”、“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举动, 仍不会草草从事 。 又如水之三沸, 前人有精微讲究, 那是文人赋闲之精细观察及阐发 。 然而, 潮汕民间普通茶客, 皆能深谙此味, 掌握得炉火纯青 。 工夫茶程序如此繁琐讲究, 潮地之普通人表演起来得心应手, 令初次见到者为之叹服 。
工夫茶适于潮人的儒雅心理 。 潮人以海滨邹鲁自豪, 只要有条件总会让崇礼的潜意识表演一番 。 工夫茶冲泡过程表现出一种礼让、互敬的礼仪, 很适于表达这种感情 。 所以过去的普通人家即使视工夫茶为奢侈品, 也往往备有小包茶叶和工夫茶具, 以备贵客或年节之用, 以示不失礼 。 工夫茶的节奏格式化, 那种按部就班不急不慢的节奏, 更让主客双方感受到一种礼制的约束和气氛 。 因此, 尽管茶具、用水、用火都在变化, 冲洒的程序却基本保持不变, 讲究冲法“正宗” 。 在饮食席间, 上几次工夫茶使得一餐饭的节奏得到调适, 既增进了食欲, 也增加了几分斯文儒雅 。
工夫茶适于潮人的内向心理 。 潮地地少人多, 商业竞争激烈 。 商人之间联络感情、洽谈生意, 选择工夫茶为交际手段, 所以工夫茶先在商号流行 。 进门先喝茶, 或者以喝茶为形式进行洽谈, 既可示礼貌, 又可以对人际关系关系起缓冲作用 。 饮用工夫茶过程, 可以无所不谈, 也可以只说茶话, “请”声不绝 。 较之北方人的豪放质朴, 潮人性格显得精细、慎虑, 小算盘打得多, 不甚相识者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 却又不失礼仪, 工夫茶最适宜于作为这种关系的交际工具 。 有一位在“文革”中挨了批斗的县委书记与群众一起喝工夫茶时调侃地说:我当了那么久的书记, 食的统是脚“惜”(喝的都是‘脚汗’), 今日正食着茶叶(今天才饮到茶水 。 )这是因为喝茶时都要让老者、尊者为先 。 据说冲工夫茶第一遍有制乌龙茶用脚搓擦焙制茶叶的脚汗之味, 第二遍才是真正茶叶味 。 书记所至, 自然被礼让喝第一遍茶, 因而与纯正之茶叶味无缘, 只有下台之后, 才有机会尝到 。 这正反映了平时群众对官员保持恭敬拘谨的距离 。 经过“文革”的政治风暴之后, 人际关系日趋紧张, 原来不摆设茶具的学校、机关也流行起工夫茶来, 这与工夫茶的这一交际功能(既能保持接触交际, 又可避免“伤官耍民”的话题或不必要的碰撞)有直接的关系 。 乃至于赔礼道歉, 也可以请喝工夫茶了事 。
工夫茶适于潮人的认同心理 。 潮语民系在对外开放的社会中, 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社会圈子, 这表现在宗族观念、地方观念比较强烈, 自觉不自觉地维持民系文化的特色 。 在外地聚居的潮人, 更注意发挥潮汕特色文化的凝聚作用 。 潮州方言、潮剧、潮菜无不成为潮人凝聚之粘合剂, 工夫茶也有此作用 。 20世纪40年代末期, 王丹凤主演的影片《海外寻夫》是一部描写潮汕华侨生活题材的影片 。 王丹凤扮演潮州民妇, 背负婴儿到海外寻找离乡背井过洋谋生的丈夫阿溜 。 阿溜在暹罗(泰国)码头扛大米, 一个偶然的机会, 潮州老板喝到他冲的工夫茶, 大为赞赏, 专门请他在米行冲工夫茶, 受到老板重用, 时来运转, 居然成了富翁 。 这个故事不管是虚构还是事实, 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 。
推荐阅读
- 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关于无花果的八大功效和注意事项
- 晋江文学城如何发布小说
- 普洱茶与台湾乌龙茶的区别
- 洛神花的功效与作用:补血养颜、抗高血压、平衡身体内的酸碱
- 茶叶花的养殖与管理
- 在Excel中插入公式编辑器
- 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甲醇和氧气反应方程式 甲醇与氧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
- 佛教与茶文化,养颜茶
-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宏道考察宁海县茶产业,槐花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