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与潮人文化心态试析

如何评价工夫茶的作用及阐述潮州工夫茶道, 笔者以为, 应将这一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心态氛围来剖析, 具体例证也要作具体分析 。 诸如鲁迅先生固然有痴茶之习惯, 但显然不是为了休闲, 也不是为了联络感情(他的闲谈不超过5分钟之轶事可为佐证), 主要的是为了提神, 为了做事 。 因此, 喝工夫茶, 未必都耽误工夫, 那要看喝工夫茶的是为了消磨时光还是为了消乏, 旧社会之手工艺人, 甚至理发匠也有喝工夫茶的, 小壶、小杯、乌龙茶, 如法炮制, 但喝的时候是一饮而下, 不可能有什么“三嗅其杯”之闲情逸致 。 潮州俗语就有“剃头食茶”以喻紧张状况 。 潮剧演员演夜场, 也有演出过程设法走近挂幕喝杯由后台递上来的工夫茶 。 显然, 都是为了提神解渴消乏 。 发展至现代, 作为一种节奏慢的品茶过程, 其消闲作用以及适应社会生活与影响社会生活的慢节奏, 是主要的一面 。 棒杀或过高评价都不能解决问题 。 喝茶悟道, 当然是专家学者、文人雅士的事, 但就工夫茶制作、品饮过程中体现的民情民风以及反过来对民性民风的影响, 客观还是存在的 。
【工夫茶与潮人文化心态试析】 为什么工夫茶兴起于福建而长盛于潮汕;为什么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能扎下根来蔚成一方风俗, 而随潮人流向外地却无法推广, 这和潮人文化心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
潮州工夫茶专用茶具并非潮州所特有, 作为主要茶具的茶罐是宜兴壶, 茶杯原来是景德镇产为佳, 后来才采用本地的潮州枫溪瓷具, 其他茶炉、用水, 更不受潮地所限制, 现在也讲究不多 。 工夫茶专用乌龙茶叶, 许多地方都有出产, 福建产乌龙茶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至今为全国所闻名 。 工夫茶的冲泡方式, 也非只潮汕独有 。 据台湾刘汉介、关锦城著《中国茶艺》一书介绍, 今日台湾, 岛内流行的传统泡茶方式有五种, 分别为“传统式”、“宜兴式”、“潮州式”、“诏安式”、“安溪式”, 各式泡法的共同点是茶具讲究小巧、精致、古朴;壶采用一色宜兴壶, 杯则用洁白精美的侈口小杯, 茶叶多用乌龙茶, 各式泡法开泡前都有烫盏、温盅(杯)、置茶等一套规范性动作, 略为不同之处只是在洒茶、洗杯、将茶汤倒出的时间上要求不一样, 换言之, 都是工夫茶艺 。 ①综上所述, 从茶具、茶叶、茶艺来说, 并不都是非潮莫属 。 而且, 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便利, 商业发达, 饮食文化讲究, 文化交流加快, 即在北京, 想喝工夫茶, 茶具、茶叶不难解决 。 既然如此, 为何在潮地独得推广?
工夫茶在潮地并非广泛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 解放前, 喝工夫茶的多为有钱人、有闲人, 为众所承认的, 就是手工艺人, 也是做精细工艺的工、石工师傅 。 喝工夫茶的人群是几十年来不断扩大的 。 现时视为工夫茶常用茶具, 也是潮人在解放后才改进发展起来的 。 比如传统的茶洗, 顾名思义是用来洗茶的工具, 目的是为了洗去茶叶之黄叶、老梗 。 宜兴产的茶洗, 形如扁壶, 中加一盎, 鬲击而细窍 。 翁辉东记述的20世纪50年代潮地茶洗是“形如大碗, 深浅色样甚多”, “烹茶之家必备三个, 一正二副, 正洗用以洗茶杯, 副洗一以浸冲罐, 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 。 ”60年代, 枫溪创制的茶洗, 形如铜鼓, 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中间有几个小孔以泻水的茶盘, 下层为贮水之器 。 饭席之间, 茶洗可能作为托盘连底座一起捧上席面, 显得郑重又干净 。 茶事以后, 又可贮放茶杯、盖瓯(冲罐), 方便又不占太多空间 。 茶洗时盛水器周围, 均是瓷艺工匠发挥其装饰才能的地方 。 例如, 与盖瓯、茶杯整体设计的“潮州八景”图案, 就是极为高雅的富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 茶洗一面世即大受欢迎, 迅速流行 。 即以燃料及炉具的改进, 也更新换代了数代 。 可见潮人以工夫茶之上较他处用心和改进 。 也可以说是经过改造的潮式工夫茶更为潮人喜爱, 因此成为潮汕文化一个重要的综合表现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