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让人瞳孔地震 , 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味的“长沙臭豆腐拿铁”;
有蛋白质与碳水的优雅碰撞 , 咸甜可口的“苏州红烧肉拿铁”;
还有牛肉丸裹满了辣椒面 , 粘上稀奶油 , 浓郁沙茶酱混合着咖啡的“潮汕牛肉丸咖啡”;
更有令广东人震怒 , 下一秒就要掀桌的“肠粉咖啡”......
再比如 , 走新中式路线 , 将原本西式的咖啡进行本土化改良 , 摇身一变成中国人熟悉的味道:
有看上去就特别养生的“藿香正气水冰美式”;
有看上去是咸口的 , 其实是甜口加苦口的“豆腐脑拿铁”;
还有将国民女神的香辣风味与香浓咖啡无缝衔接的“老干妈拿铁”......
只有你想不到 , 没有商家做不到 , 单拎出来都很好吃的食物 , 却被他们糟蹋得体无完肤 。
表面上是为了“创新” , 其实不过是想用毫无底线的手段 , 吸引流量、博人眼球罢了 。
当网红、游客们被照片吸引而去 , 跟风拍照打卡之后 , 这些所谓的“网红美食” , 是会被吃掉还是扔掉?我们无从得知 。
02
除了离谱黑暗的奇葩搭配 , 用来装网红美食的容器也是商家疯狂收割韭菜的利器之一 。
比如最近很火的“竹筒奶茶” , 在全国各地的景区里 , 如雨后春笋般流行开来 , 几乎人手一罐 。
它的内里很简单 , 就是普通的茶水 , 上面挤点雪顶稀奶油 , 再撒上一些草莓干蔓越莓干抹茶粉之类的装饰 。
装在一个古香古色的竹筒里 , 就可以卖到28~35元不等 。
据杭州西湖边的一家卖竹筒奶茶的小哥透露:
生意好的时候 , 游客基本需要排上1个多小时的队才能买到 , 商家一天能卖出2万杯 。
而那些拍照、喝完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的竹筒 , 归宿大多都是景区的垃圾桶 。
有大妈专门去捡那些竹筒 , 在河边简单地清洗一下 , 就回收了起来 , 令人不得不浮想联翩 。
还有称自己喝完的竹筒 , 揭开表层的贴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层贴纸 , 疑似是回收利用的 。
预算更足点的 , 还可以去买“春天的第一杯鲜花奶茶” 。
在奶茶杯外面装饰一圈鲜花 , 就可以卖到129一杯 , 可谓是“浪漫至死不渝” 。
还有网红餐厅里的“痰盂美食” , 把食物从水瓢中扒拉到痰盂内搅拌 , 几秒钟之后就成了一道菜 。
我合理怀疑 , 这样子的摆盘真的会让人有食欲吗?
更有短视频带火的“铁锹海鲜” , 直接像分猪食一样 , 一把子倒在桌子上 。
据吃过的小伙伴吐槽:价格贵、看起来不卫生 , 一眼看过去都是玉米和青菜 , 海鲜寥寥无几 , 吃一次就不会再去了 。
你说将食物创新 , 有问题吗?没问题 。
但关键是 , 这种所谓的“创新”营销手段 , 在这个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时代 , 助长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食物的评判标准 , 不再是好吃与否 , 更重要的是要吸引眼球、要出片 。
这些为了拍照打卡而生的畸形产物 , 既浪费了食物原本应有的美味 , 又把价格提高到了与之不相配的程度 。
网红赚得了流量 , 商家得到了关注度 , 而受害的 , 只有那些掏空了钱包跟风 , 却只吃到了一嘴古怪滋味的普通人 。
03
也许你会对这些“网红美食”嗤之以鼻 , 不相信真的有人会去购买这种明摆着就不好吃的东西 。
但事实上 , 你低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
社会心理学上 , 有这样一个词叫“群体迎合” , 与之相对的叫“群体排斥” 。
推荐阅读
- 咖啡店|太仓海鲜事件或影响全国海鲜价格,有人劝别吃海鲜,因为不知来路
- 菠菜|近两年美食博主咋了?密子君无视蟑螂,阿尤吃烂虾,佳伟被全网嘲
- 食材|被全网痛批“在肯德基喝咖啡”事件: 你自以为是的“高贵”,真丑!
- 咖啡|全网痛批的“肯德基喝咖啡”事件,小小的搅拌棒喝出大大的优越感
- 食材|全网痛骂的“肯德基喝咖啡”:用吸管喝咖啡被吐槽乡下来的
- 咖啡|全网热传的“章鱼拿铁”事件,正在恶心人
- 咖啡师|天价切糕的“后遗症”到底多严重?如今已明码标价,也无人问津!
- 咖啡因|茶的咖啡因含量远超咖啡,但为啥不如咖啡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