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内伤症治2.1、概述伤损可分为两类 。皮肉筋骨伤多有外表体征可见,统属外伤 。与外伤相对而言,主要是气血失和,脏腑损伤的一类病证则总称内伤,亦称内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损伤性疾患就出现在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 。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时期,由堕坠而致脏腑损伤、气血为患是并不少见的,这从最早的医学典籍中都有堕坠损伤的论述,可和局以得到证明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已述及堕坠所致脏腑损伤,瘀血内蕴的症状和治疗 。《素问·脉要精微论》“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提到了另外一些症侯和脉象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又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则伤肾”,其所叙内容更广泛,且明确提出了脏腑损伤 。诸如此类的内容在《金匾要略》、《脉经》、《神农本草经》中均有所述 。晋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提出“内伤”一词 。有“金疮内伤蛇衔散方”,然而有方无解 。隋巢元方作《诸病源侯论》有“压迮坠堕内损侯” 。使用“内损”一词,并指出因“伤五内”有“致吐下血”的症侯 。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则广引诸家方书,所载较详 。其中引“许仁则辽吐血及堕损方”,谓“此病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明确了由堕打压损所致病患可分为外伤及内伤两大类,外伤是“手足肢节肱头项伤折骨节”的筋骨伤;内伤又依《千金》、《广济》等述其症治:一种是“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至吐血”的亡血证,用阿胶、艾叶、芍药类补血止血之品 。一种是“内损瘀血”、“血在腹聚不出”的血瘀证,以当归、蒲黄及大黄、虻虫、佐姜、桂之类温化逐瘀、活血生新的方药治疗 。再一种是情况既无明显的瘀血内聚症候,也不吐唾下血、“腹内无觉触”、“外虽无状”,则需考虑是否属“损伤气不散外”的情况,这是不同于内伤及血的“伤气”,也须用通利之剂 。此外,《外台唤前让秘要》还提到“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疼痛”,这又是瘀血不消而致陈伤时发的见证 。以上资料表明,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就逐步积累了对内伤症因脉治的认识 。及至唐初,祖国医学有关内伤的论述已较为系统了 。唐宋以后,元明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各有所长的医学流派,内伤的论述虽渗入其他的涵义,但是或分证论治增补了内伤的症状及治疗方药;或专论血症,有助于内伤的鉴别;或加深了对发病的认识;或扩充了内伤的范围 。元李东垣创立内伤学说,这一学说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论,主要是内科学范畴的内容 。其中,“形体劳役”所伤则与损伤有所关联,慢性的积劳损伤也可致脏腑损伤,气血失和 。当然,这是以虚损为主的内伤虚证 。可以认为李氏之说正是从这一方面对伤科内伤作了补充,并启发了后世不独以攻下逐瘀论治伤损,而且要注意补养脾胃化生气血,使气血充养而最终使脏腑损伤得以完全恢复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瘀血篇》邵达补白谓:跌仆损伤“一时不觉,过之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 。”这就把内伤的发病情况补充得颇为全面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以“蓄血俗称内伤”,其论自有偏颇,内伤往往是瘀血内留的蓄血症,但内伤并非仅仅是蓄血,蓄血也不完全是内伤 。缪氏又说:“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行,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 。”可见他说的内伤既不是李东垣之说为主的内科内伤,也并非损伤为患的内伤,仅是蓄血一证的别称而已 。此说可看作是对以蓄血作为一种类型的内伤,提供了有关的鉴别诊断,并从转归、治疗等方面互为补充 。明薛铠、薛己悔闭父子作《保婴撮要》分立“跌仆外伤”与“跌仆内伤”条,分别用病案的形式明确分辨内伤的诊治 。薛己又承前人之说,在《正体类要》中立论主治大法,为包括内伤在内的损伤内治确立治疗原则,无疑这是唐王焘《外台秘要》之后较为重要的发展 。因此后世各家凡著书立说论损伤内证及其治疗多宗薛氏之旨 。综上所述,内伤一证可分为急、慢、新、陈等类型 。凡堕坠跌仆骤然所致者为急性损伤,如劳逸失度,积劳日久所致者为慢性损伤 。仅由一次损伤,或伤后短期内即发病的都属新伤 。如日久宿伤又发,或新伤未根治而缠绵日久者均属陈伤 。以上急慢新陈不论何类,其发病原理均系气血失调,脏腑受累 。因此,临诊辨证可以气血为纲,参合脏腑见症分析而把握病候 。内伤辨证以气血为纲,可分为伤血、伤气及气血两伤三类 。伤血,乃因血行于脉中,周流不息,若损伤,血流不畅,或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壅滞即成瘀血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 。疼痛便是瘀血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固定而不移动 。其人自觉胀满,则是瘀血的另一主要症状 。历代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内经》“恶血留内,腹中满胀 。”《金匾要略》也说:“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说明“腹满”是瘀血的主症之一 。此外,瘀血的症侯尚有喘咳(瘀血停于胁下)、神识昏蒙(瘀阻清窍)、口渴烦燥(血伤及气,气不通达,不能载水津上行)等 。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吐、唾、便、溺见血等亡血之证,亦属瘀血,“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其形虽是清血、鲜血,但仍属瘀血 。瘀血有亡于体表,有离溢经隧,更有壅阻络道等不同,除失血量多者,可当即出现虚象外,一般瘀血多呈现标实的证候 。其实,瘀血本身已造成血虚的一面 。因为瘀血的存在,使机体丧失了一部分血液(瘀血)的生理功能,且瘀血可阻止新血的化生 。因此,瘀血如不及时清除,必由本虚标实转化为以虚为主,标本皆虚,症见面色少华或萎黄、头晕日眩、心悸、肢麻等 。如系大失血,则虚象更严重,可出现“气随血脱”的危象,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糊等 。伤气,由于堕迭或闪挫多系卒然而至,因此颇易伤气 。清沈金鳌将其病理阐述得极其生动而全面,曰:“其时本不知有跌与闪挫之将至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血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 。”这就造成通常所称的气滞 。气伤为病,则气的流通受阻,亦出现不通则痛的现象,疼通也是伤气的主要症状 。但这种气伤之痛,以痛无定处为特点,且疼痛范围较广,并表现为胀痛、闷痛、窜痛 。呼吸咳嗽均感牵掣 。气有清气、浊气之分,清气当升,浊气当降 。气滞中阻,则清气不升可见神识恍惚;浊气不降,上逆肺胃,可见气促喘急,或呕吐泛恶 。气滞之甚为气闭,症见昏糊不知所觉 。病后失治或积劳损伤多致气虚不足,以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呼吸气促、纳食不香等为主要症状 。气与血本不相离,气病可及血,血伤亦多及气,但总以一端为所偏 。如堕跌昏闷,用开窍通闭之剂后,下黑血而呻吟逐渐苏醒,这种气闭之症医治后下黑血而瘥,是为气伤及血之例 。伤损于血而累及气者亦颇多见,如瘀血气滞,亡血气虚等 。如伤久不愈,则必气血两虚 。内伤辨证以气血为纲,但还必须参合脏腑辨证方较全面 。如症见喘促短气与呕吐恶心都可归之于气逆;但这类气伤涉及肺胃两脏,喘促短气是肺气上逆,呕吐恶心则是胃气上逆,只有这样分析,才有利于指导立法用药,否则治疗是难以下手的 。又如内伤眩晕一般有四种情况,即瘀阻清窍,气血亏虚,瘀阻耗血而肝阳上亢和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等,这些情况仅以气血辨证是难以概括的 。每一脏腑均有其固有的生理功能,临诊时可按所见症象加以辨别当属何脏何腑;同时还可参照伤所在部位加以分析 。如头部内伤,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 。因为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肾主精,精生髓,髓充于脑 。肾精不足,脑髓不充每见失聪;肝经上行顶巅,与头部关系密切 。又如胸部内伤与心肺两脏有关 。《正骨心法要旨》胸骨条曰:“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 。”胁肋则是肝胆所在,腰为肾之府 。脏腑所在部位的损伤必然累及该脏该腑,这是易于理解的 。内伤治疗,与辨证相一致,也应以气血为纲,同时顾及脏腑受累程度 。伤气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等治则 。因此治伤气临床常用破气、调气、降气、补气等法 。伤气治法,古人曰:“血以滋为养,以行为用;守为顺,溢为逆……善理血者,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此其大法也 。”因此治伤血临床常用凉血、止血、祛瘀、和营、补血等法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临床上对气血两伤者,用药当兼顾 。诚为前人所言:“一切气病用药不效者,乃气滞而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通而愈 。故治妇人宜调血以理气,治男子宜调气以养血 。”由于单纯伤气或伤血者较少,所以临床咸宜治血而佐理气,或理气而佐治血之品 。除气血以外,还必须兼顾脏腑 。为伤及心者,按其辨证选用化瘀开窍、养心安神等法 。如伤及肝者,宜疏肝理气,动风者佐以平肝、滋阴、息风等法 。伤及肺者,选用宣肺化痰、肃肺降逆等法 。如伤脾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温中健脾等法 。如伤肾者,可选用甘润养阴、辛温助阳等法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论治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拘守于气血,也不能孤立于一脏一腑,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气血同时受伤,几个脏腑均见受累 。如败血归肝,肝火既炽,肝血必伤,乃生火侮土,脾气亦虚 。可见伤血之症,累及肝脏,又由肝传脾 。因此必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确切的辨证和灵活的立法用药,则许多严重的损伤均能化险为夷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内伤的部分证候,至晚清仍为不治之症 。《正骨心法要旨》曾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十不治证”,指出:“颠扑损伤入于肺者”;“左胁下伤透至内者”;“肠伤断者”;“小腹下伤内者”;“证候繁多者”;“肩内耳后透于内者”;“脉不实重者”;“伤破阴子者”;“老人左股压碎者”;“血出尽者”为不治之症 。现代由于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不仅使认识深化,治疗效果亦大大提高 。上述“十不治证”现代多属可治之证 。如多发性骨折、会阴部撕裂伤、大量失血等内外伤并见的重症,在大量输血液的基础上,用益气固脱的参附之类常使抢救成功 。又如颅内血肿在严密观察下,以活血化瘀为主论治,可使血肿吸收 。这些都说明现代对内伤的认识和治疗有了新的发展 。2.2、病因导致内伤发生、发展的因素,无非内在的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人体于外界各种损害因素的反应,虽有其普遍的规律,但由于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病理因素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人体对外界损害因素的各种特殊反应 。(1)外因 主要指外界作用于人体的致伤因素,如来暴力与强力负重 。外力暴力突然侵犯人体,如:跌仆、堕坠、闪挫、拳击、殴打等 。强力负重致伤 。由于负重或用力超过本身负担能力,强力忍受而导致损伤 。王充《论衡》指出:“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引以三石,筋绝骨折 。”说明负担过重、用力过度可引起伤病 。(2)内因 主要指从内部影响人的致伤因素 。如患者的体质、年龄、局部解剖结构、劳动体位、生活习惯等 。年老体弱、肝肾精血虚衰者,稍受外力侵袭即易发生内伤 。局部结构薄弱或有病变、不良的劳动体位与生活习惯亦易致伤 。2.3、诊断伤科内伤的诊断,主要在怎样认识是伤气,是伤血,或者是气血两伤 。再根据受伤后气血流注的部位,决定或者伤筋,或者伤骨 。现分别说明如下:(1)伤气:多数是胸闷,乏力,自觉心跳,痛无定处 。(2)伤血:吐血,便血(持久发作),乏力,腹胀,或有腹痛 。(3)瘀血:喉痒,咳嗽,吐血没有吐出的时候觉得很气闷,血吐出后方反觉爽快,乏力,气促,萎顿 。(4)气血两伤:像先伤气后及血的屏气伤络,吐血,兼有胸闷,咳嗽 。大凡内伤,不论伤气、伤血或气血两伤,少数开始并无痛感,缓慢发展逐到症状出现,但发展有快慢不同,也说明了轻重的不同 。一般出现得快的比较轻,出现得慢的比较重 。2.4、病机广义的外伤发生后,有伤于气血的,有伤于形体的 。临证所见,气血受伤者称内伤或内损,形体受伤者称外伤或外损 。内伤虽有伤及脏腑脉络,但都和气血的周流有关,因此多注意在伤气伤血 。外伤有伤及气血的,故可兼发内伤 。损伤的起因不一,总的说来不外由外及内,因事起仓卒,在皮肉筋骨受创不一定过于严重时,而气则易被震激而壅塞,影响了全身的周流 。气壅则血凝,是常例 。只要气有一瞬间的停留,血也随之停留而凝结,这就是伤科所谓以血论治的三个阶段:留血、瘀血、结血,伤科内伤也因之而成 。近人金倜说:“凡因受外面之震激,以致内部受伤者,是为内伤 。”明方隅《医林绳墨》特别指出,“有旁力所伤者,内伤之症也”,“设或旁力所伤之症,此气血之所伤也” 。所以,内伤以伤气血为主 。伤科内伤发生后,或伤气或伤血或气血俱伤,有显著和不显著的区别 。见症即是肿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明吴昆曾对此节经文有这样的解释:“气无形,病故痛 。血有形,病故肿 。先痛而后肿,为气病而伤及于血也 。先肿后痛,为血病而伤于气也 。”故在临证时所见,单纯的伤气或伤血很少见,多数是气血俱伤 。伤科内伤的肿痛,不过是指一般情况而言 。因血气俱伤,而影响了升降循环失调,即清沈金鳌所说:“诸变百出”,“其为病有不可胜言” 。因此,区分显著与不显著,有外形可言的是显著,无外形可言的是不显著,并不专限于肿痛 。伤科内伤是由于气血则俱伤,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瘀,所以论治亦以理气活血为主 。又因气为血帅,故以理气为先 。然也有败血凝滞,以致阻遏了气行的道路,就是先去败血,而后理气,这全在于临证时的变通了 。2.5、治略内伤之候,本由外受跌扑、挫闪等,为所伤之因 。或气,或血,或经络、脏腑,为受病之属 。气之与血,为治则之准 。清沈金鳌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凝何处,则血亦凝何处 。夫至气滞血瘀,则作痛作胀,诸变百出 。虽受跌受挫者,为一身皮、肉、筋、骨,而气既瘀,其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 。”是故内伤之治,当原于气血也 。《难经·二十二难》曰:“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因之,血伤难濡,气损少煦,责是故也 。至于偏属气伤,偏属血伤,在乎临病审察 。凡头身四肢,非属骨折、脱臼、伤筋者,俱以内伤为名之 。摭其治案,略陈梗概 。头部受震,脑海震荡,始则眩晕呕吐,乃肝经症也,因伤而败血归肝之故 。《灵枢`经脉》谓:“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 。”缘肝经受病,随其循行之脉,而妨于胃,胃气上逆,故胃呕吐眩晕,是属厥阴而及于阳明者也 。初期治则,闭者开之,可投苏合香丸,逆则降之,如呕吐加左金丸或玉枢丹,随症选用;汤剂则以柴胡细辛、天麻钩藤汤等,疏肝理气,祛瘀生新,调和升降为主 。日久稽留,因病致虚,乃由上虚所致 。《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 。”肝主血,肾主精,肝肾相通,当归一治,故久眩不瘥,当属肝而及肾,治则以补中益气或杞菊地黄及八珍汤等,随症加减 。胸胁与胁肋内伤,成因皆由强力屏气所致为多 。然胸肋之伤乃属于太阳经,症现胸满而痛,难于呼气 。胁肋之伤,乃败血留于足厥阴经,胁肋痛胀,难于转侧,艰于吸气 。故胁肋伤者,当调肝和营,以复元活血汤出入,若瘀结成形者,须加剔络之品;若胸肋伤者,当参以理气宣肺;若阳气沸腾,迫其阳络而溢者,须增入清降为宜 。腰部内伤,当分新久,骤起者,多见于挫、闪、举重;久延者,总属积劳肾气亏损 。故治法有别,一则以疏气和络,所谓脏病治腑,当开太阳之气化,一则以固肾育阴,培植下元之根蒂 。至于会阴为物所触,尿道受损,小便带血,当通厥阴之气,分利清浊 。睾丸致伤,每致瘀滞至结,当从化坚祛瘀为治,然则内伤正多,苟能触类旁通,可以应变无穷矣 。
推荐阅读
- 海尔小帅机器人的系统功能如何?
- 腊八蒜腌制方法 腊八蒜如何腌制
- 冬季籽瓜储存方法 冬天瓜子如何储存
- 家里无线密码怎么改 家里无线密码如何改
- 瓷环怎么清洗干净 瓷环如何清洗干净
- 怎样挑选口红好看的颜色 口红颜色如何挑选
- 火龙果怎样吃能去掉寒性 火龙果如何吃能去掉寒性
- 适合中学生男减肥方法 中学生男如何减肥
- 洛克王国如何快速升到100级,???
- 如何解救喝酒后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