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起源与供春壶

紫砂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茶具 , 其主产地在江苏省宜兴市 , 故又常被称为宜兴紫砂壶 。 关于它的起源问题 , 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明代起源说 , 另一则是新兴的宋代起源说 。
明代起源说者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 主要是传统的有关紫砂壶方面的记载 , 如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清中期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书籍 。 这些书籍都记载了一个故事:在明代正德年间 , 宜兴人吴仕为准备考进士而住在金沙寺内 , 其家僮供春跟金沙寺的僧人学做壶获得成功 , 后来成为宜兴紫砂壶的鼻祖 。 吴仕是在明正德九年(1514)考中进士的 , 因此供春学做壶的时间大致也应该是在此期间 。 另外持明代起源说观点的人还经常引用考古资料 , 这些资料来自全国各地古墓葬和古遗址出土的紫砂壶材料以及对传世古代紫砂壶真品的研究材料 。 这些紫砂壶均没有超过明代中期年限者 。
【紫砂壶的起源与供春壶】紫砂壶宋代起源说是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新说法 。 其代表人物是宜兴已故当代著名紫砂壶大师顾景舟及其一批同事和弟子们 , 此外还有宜兴一些从事新闻、文化工作的同志们 。 由于他们的宣传力度很大 , 在国内和境外也有很多赞同者 。 他们引用的文献资料 , 是在宋代的诗词中发现了被称为“紫泥”、“紫瓯”的茶具 , 认为这应该就是紫砂器 。 另外他们引用的考古材料是宜兴羊角山古窑址的材料 , 只此一条 。 根据顾景舟的记述:那是1976年红旗陶瓷厂兴建隧道窑时 , 在移山整基中发现的:“羊角山窑址为一小型龙窑 , 长十余米 , 宽一米多 。 当人们发现它具有考古价值而加以重视时 , 其墩阜已被发掘去大半 , 尚有小部分埋在地基之下 。 窑址旁边的废品堆 , 上层为近代的缸瓮残器;中层为元至清初的废品 , 下层则是早期紫砂器的废品 。 ”羊角山古窑址并未经过考古人员的正式科学发掘 , 只是顾老等人在基建中发现的一条被破坏的古代紫砂壶窑址 , 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调查简报 。 顾老他们是当代的制壶大师 , 但不是考古学家 , 不具备陶瓷窑址考古的专业知识 , 因此所记述的材料并不是科学的考古发掘材料 。 特别是那所谓的废品堆“地层”材料 , 只是他们自己划出来的 , 非常不靠谱 , 是不能当考古证据引用的 。
在判断宜兴紫砂壶到底是起源于明代还是起源于宋代之前 , 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紫砂壶的基本概念 , 即:什么是紫砂壶?我以为至少应该有两点:1、宜兴紫砂壶是用宜兴特产的紫砂泥制成;2、它必须是专门用来冲泡茶叶的饮茶用具 。 根据这两条标准 , 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两个起源说谁更合理 。
首先分析紫砂壶明代起源说 。 此说所列举的文献资料 , 都是历史上公认的专门记述紫砂壶的典籍 , 其中所记载的很多制壶名人 , 至今都有出土的或传世的紫砂壶作品可以印证 。 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壶 , 是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 , 其出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下葬的司礼太监吴经墓中 。 而到了明万历年以后 , 出土的紫砂壶就越来越多了 。 如文献记载的明代著名紫砂壶大师时大彬 , 就有多处明代墓葬出土了他的作品 。 其中在福建省漳浦县出土一把 , 是出自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 , 墓志纪年万历四十年(1612) 。 出土时壶中还装有满满的茶叶 。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宋元时期 , 国人饮茶所用的是制成饼状的茶 。 其饮法是碾碎后放在碗盏内冲入开水调饮 。 入明代以后才出现条索状、片状或颗粒状的茶叶 , 又被称为散茶 。 饼茶是无法装入小紫砂壶中冲泡饮用的 , 而只有当散茶出现后 , 茶叶才有可能直接装入紫砂壶中冲泡 。 综上所述 , 紫砂壶起源于明代是合理和可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