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文化谈( 二 )


(2)灰承:接受灰烬的用具 , 由有三只脚的铁盘构成 。

(3)炭挝:六棱的铁棒 , 一头尖 , 稍下较粗 , 长1 足 。 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 。 作为装饰 。
(4)火夹:别名筋 , 就是火钳 。 铁或熟铜制 , 长 1.3尺 。
(5)竹夹:小青竹制成 , 长1.2尺 , 一头的1寸处 有节 , 其余部分剖开 , 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 , 白竹出 汗 , 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 。 纸囊:即纸袋 。 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纸 , 做 成双层纸袋 。 贮放烤好的茶 , 使不致失去香气 。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 。 最好用桔木 , 其次是梨、桑、梧桐、柘木 。 碾槽形状内圆外方 , 内圆以便运 转 , 外方防止倾倒 。 内可放进碾轮 , 圆盘状 , 直径3小 , 中心部厚1寸 , 边缘厚0.5寸 。 盘中心有轴 , 中方外圆 , 长9寸 , 宽1.7寸 。
拂末:扫茶末用 , 利用鸟羽 。
(9)、(10)罗、合罗 , 大竹剖开 , 弯曲成圆形 , 纱或 绢作底 。 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 。 合 , 竹节制成 , 或薄杉木板弯曲成圆形 , 漆好 。 全高3个 , 盖1寸 , 底2 寸 , 直径4寸 。
(11)漉水囊:滤水工具 。 骨架多用生铜制成 , 因熟铜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 , 便于清除茶中杂物 , 铁 则因锈而腥涩 , 影响水味 , 不宜采用 。 居住山村的人 , 有用竹、木制的 , 但不耐用 , 外出不便携带 , 用生铜较好 。 袋子用青篾丝织成 , 可以收卷 。 或用碧色的绢缝制 , 还加上翠钿作装饰 , 直径5寸 , 构长1.5寸 。 又用绿油布袋贮放全部滤水工具 。
(12)釜:锅 , 生铁制成 , 以坏了的农具炼铸 。 炼铸 时内抹土外抹砂 。 里面因抹土而光滑 , 锅内面易于磨 洗 , 外面因砂而粗糙 , 易吸热 。 锅的耳制成方形 , 使平正;锅边较宽 , 使能伸展得开 , 锅脐要长 , 并在中心 , 使火力集中于锅中间 , 则水在锅正中沸腾 , 水沫易于上升 , 水味可醇正 。 洪州用瓷锅 , 莱州用石锅 , 瓷锅、石锅都雅致好看 , 但不坚固 , 不能持久 。 用银锅非常清洁 , 但又过于奢侈华丽 。 从耐久着眼还是快制好 。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 , 上板中空 , 支持锅 。
(14)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 , 或用木制成 , 叫牺杓 。 晋杜毓写《茶赋》 , 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 , 瓠 , 就是瓢 。 它的形状:口阔 , 瓢身薄 , 柄短 。 晋永嘉 中 , 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 , 遇一道士对他说 , 我 名丹丘子 , 改天你的瓯牺里有多的茶 , 给我些 。 瓯是小瓦盆 , 牺就是木杓 , 常用梨木制成 。
 (15)木夹: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制成 , 长1尺 , 两头用银包裹 。
(16)鹾簋:“鹾”即“盐” 。 盛器 , 瓷制 , 圆形 , 直径 4寸 , 像盒子或瓶形 , 小口坛形 , 装盐用 。
(17)揭:取盐用具 。 竹制 , 长4.1寸 , 阔9分 。
(18)则:量器 , 利用贝壳 , 或用铜、铁、竹制的匙、箸之类 。 大致开水一升 , 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 。 但喜味淡的可减少 , 喜浓的可增加 。
(19)碗: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 , 鼎州、婺州产的较差 , 又岳州的好 , 寿州、洪州的差 。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 , 漆内方及外缝 , 可盛水1斗 。
(21)熟盂:盛开水用 , 瓷或砂制 , 容积2升 。
(22)涤方:用楸木制 , 形似水方 , 容积8升 , 洗涤 茶具 。
(23)滓方:似水方 , 容积5升 , 用以收集茶渣 。
(24)畚:白蒲草编成 , 可放碗10个 。
(25)笤:竹子编成 , 圆形 , 高1.2尺 , 直径7寸 。 或先做成笤形的木模型 , 用藤子编织 , 有六出的圆眼、盖和底如箱子的口 , 削光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