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 。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 。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 。司寇掌刑法 。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 。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亡之气 。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 。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 。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 。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夷,是删刈,杀戮之意 。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 。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 。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
推荐阅读
- 夜后把火看花南园招李十一兵曹不至呈座上诸公原文、作者
- 送李烟客出塞二首·其二原文、作者
- 阮郎归·美人消息隔重关原文、作者
- 题杜子美像其二原文、作者
-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的原文和译文
- 渡吴江别王长史原文、作者
- 题周孝侯庙原文、作者
- 惜余春·急雨收春原文、作者
- 西江月·形物虽居宇内原文、作者
- 韩耕道交八绝句韵见寄因和答之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