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原文、作者( 五 )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 。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 。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 。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 。在这个秋气正浓的季节,不妨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然和人生 。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 。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 。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