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关于这个话题 , 在探讨之前 , 有两点需要阐明:一是这个“以胖为美”的程度;二是“以胖为美”的适用时间 。
首先 , 唐朝人的“以胖为美” , 不是今日所说的胖 , 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 , 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 。 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 , 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 , 但无臃肿的感觉 。
其次 , “胖”并不是有唐一代从始至终的审美取向 。 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也仅是盛唐时期才有的 , 初唐、中唐和晚唐基本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
那盛唐的人为什么会以胖为美?
来自胡人的审美传统
隋唐的统治集团来自汉化了的鲜卑人 , 也就是关陇集团 , 承袭北魏-西魏-北周一线 。 鲜卑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 , 也就是“五胡乱华”中的一大主力 。
从东汉末年到隋再次统一中国 , 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汉人和胡人杂居状态 , 胡人归化汉人 , 与汉人胡化是很普遍的 , 前者主要发生在胡人的统治阶层 , 后者主要是贫苦百姓 , 但历史主流还是汉化 。
但是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国之初 , 实行了胡化——对鲜卑人部落、血缘和风俗的再强化 。 于是 , 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集团 , 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
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 , 在风俗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 , 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 , 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

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文章插图

此外 , 虽然唐朝李氏自托是道教李耳后裔 , 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 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 , 从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数量和规模就可见一斑 。 佛教中的菩萨造像 , 都是丰肥而有富态 , 形体柔美 ,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 , 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 。
物质丰富 , 吃成胖子不难
当然 , 仅靠国家的宣传和倡导还不行 , 还要有物质基础 。
虽然民众富足程度逊于宋代 , 唐朝国力强盛是毋庸置疑的 。 唐承隋制 , 但隋朝太短暂 , 并且隋炀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 , 喜欢大兴土木 , 对百姓民生的恢复很不利 。
所以唐朝建立后 , 不得不像汉代一样 , 减轻百姓的负担 , 以期国家复原 。 所以 , 才会有其后盛唐这样的局面 , 那时的人才能有丰富充足的物质条件 。
那么唐代的饮食是否真的有别于前代呢?
虽然官方并没有太多对食材的记载 , 但还是有些只言片语透露出了变化 。 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饮食上的胡化 。
王谠在《唐语林》(卷一)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膳的情形 , 提到肃宗用刀割羊肉 , 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 。 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 , 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 , 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 。 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 , 也是“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 。
胖子基因保存得很多
社会风尚的鼓励和饮食的支持 , 的确可以让人无忧无虑地长肉 , 但是如果本身是长不胖的体质 , 这些都是无用功 。 所以 , 唐朝的“以胖为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乱和基因 。
从汉末到唐初 , 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 , 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 , 经过汉末动乱和三国征伐 , 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人口才恢复到约3500万 , 到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复到了4500万 , 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户的最高额” 。
但是唐经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和征伐 , 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 , 唐初人口只有1235万 。 由此可见 , 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