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二 )


可喜的是 , 科学家们发现 , 人们大脑中有一条“心理弹性”的通道 , 这条通道可以控制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 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就找到了一条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的通路 。 这条通路起始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大脑中主管认知能力和计划的区域) , 终点在杏仁核(大脑中响应威胁、管理情绪的区域) 。 大脑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联接越流畅 , 就意味着面对压力时 , 前额叶皮层能够越快地让杏仁核平静下来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 在实验中 , 科学家让海豹突击队员和普通人观看一系列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图片 , 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 。 结果显示 , 海豹突击队员能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之间迅速切换 , 他们的大脑处理情绪更加敏捷 , 不粘不滞 。 而普通人却很容易陷入图片的情感色彩中难以自拔 , 他们则很难将一种情绪“放手” , 于是大脑不断地陷入到处理情绪的过程中 。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弹性”可以训练
为何海豹突击队员与普通人的“心理弹性”有所差别 , 科学家们认为其原因在于训练 。 就好像训练肌肉一样 , “心理弹性”同样可以训练 。 海豹突击队员正是由于受到特别的训练 , 才使他们更加果敢 , 以至于能够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 。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训练“心理弹性”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的“心理弹性”大不大 。 有一个好方法来衡量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弹性” , 那就是当事情不按照我们设想的方式进行时 , 看一看我们的反应如何 。 科学研究表明 , 如果一个人善于处理微小的压力 , 那么当面临重大打击时 , 一般而言 , 他的抗逆力也不会弱 。 但是 , 个人性格与“心理弹性” 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 , 盲目乐观的人未必比悲观主义者更有弹性 , 甚至一个坏脾气的顽固分子也可能有着很强的抗逆力 。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清楚了自己的“心理弹性”能力后 , 如果感觉自己的“心理弹性”能力较差 , 那么我们就需要改进 。 虽然科学家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方法 , 但有些方式还是适合大多数人的 。 比如 , 如果有什么事物让你始终感觉到恐惧 , 那么首先不要逃避 , 要直面正视它 , 也许就能够帮你缓解压力 。 这是建立良好弹性的第一步 。 而更多地进行社交活动 , 也会对增强“心理弹性”有所帮助 。 另外 , 还有一个有趣的方法 , 那就是锻炼肌肉 , 因为人在压力下会损失神经元 , 而科学家们发现锻炼肌肉能够激发大量神经元的再生 。
当然 , 训练“心理弹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训练自己的大脑 , 比如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 这是备受科学家们支持的方法 , 因为注意力不仅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改进的地方 , 而且也是避免压力的好方法——2010年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 , 人们每天有47%的时间在胡思乱想 , 而且主要是在想令他们沮丧、焦虑的那些事情 。 如果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 那么将大大增加自己的“心理弹性” 。
在2014年的研究中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对4个排的海豹突击队员进行了8周的注意力训练课程 , 另外4个排则没有训练 。 然后海豹突击队员们被安排到一个精心设计的演习场景中——模拟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村庄被伏击的情形 。 两组突击队员的大脑在实验前后经受扫描 , 结果发现 , 经受过注意力训练的队员们其心跳速率和呼吸速率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正常值 , 他们的大脑中与情绪反应相联系的区域活动更少 。 这说明接受过注意力课程指导的队员们在面对压力时 , 能更好地保持镇定并有效应对压力 , 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被训练的更有“心理弹性” 。

推荐阅读